发明专利二通意见陈述书.pdf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发明专利二通意见陈述书

尊敬的审查员:

感谢您为审查本案所付出的辛勤工作,申请人仔细的研究了您对本案

的第二次审查意见,针对该审查意见所指出的问题,申请人陈述意见如下:

一、修改说明

1、修改权利要求1,在特征部分添加“使框架柱的轴向拉力在基础

中有效地释放”。该修改的依据来自于说明书第2页第13-14行。

以上修改未超出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围,符合专利法第

33条的规定,具体修改内容参见修改后的权利要求书。

二、关于创造性的意见陈述

修改后的权利要求1-22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修改后的权利要求1:摇摆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体系,其包括防屈

曲支撑、框架、基础、固定端以及嵌固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端是包

括框架柱和基础的组合,所述嵌固端是包括框架柱、阻尼器和基础的组合,

所述框架上安装有所述防屈曲支撑,所述框架通过固定端和嵌固端方式固

定在基础上,将支撑框架柱与基础的固定端放松约束,在竖向设置具有耗

能元件的嵌固端,使框架柱的轴向拉力在基础中有效地释放。

1、权利要求1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的创造性

与对比文件1相比,本发明修改后的权利要求1存在如下区别技术特

征:(1)该结构体系还包括防屈曲支撑;(2)该结构体系还包括由框架

柱和基础组成的固定端,(3)该结构体系还包括由框架柱、阻尼器和基

础组成的嵌固端;(4)该结构体系中框架通过固定端和嵌固端方式固定

在基础上,将支撑框架柱与基础的固定端放松约束,在竖向设置具有耗能

元件的嵌固端,使框架柱的轴向拉力在基础中有效地释放。

上述区别技术特征(3)和(4)也没有在其他现有技术中公开,因此,

构成了独立权利要求书的突出的实质性特点。

上述区别技术特征(3)和(4)使得权利要求1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

显著的进步:

1.1区别技术特征(3)带来的显著进步

对比文件1公开了一种轻质钢骨混凝土二元建筑结构,并具体公开了

以下技术特征:该建筑结构的基础以混凝土或钢骨基桩连接阻尼器,再以

铰接方式连接刚性地面底板的方式,阻尼器连接基桩的上端与柱的下端的

底梁之间。对比文件1的“钢骨基桩”并非相当于本申请的“框架柱”,

而是相当于本申请的“基础”,对比文件1的“柱”相当于本申请的“框

架柱”,即对比文件1的阻尼器的底端与基础连接,阻尼器的上端与底梁

连接,而并非本申请的阻尼器的底端与基础连接,阻尼器的上端与框架柱

连接,即本申请还包括由框架柱、阻尼器和基础组成的嵌固端,而对比文

件1则不包括由框架柱、阻尼器和基础组成的嵌固端。

对比文件2公开了一种水平缝耗能预应力剪力墙结构,并具体公开了

在钢筋混凝土墙的水平方向设置对称的水平缝,水平缝设置在钢筋混凝土

墙的底部或者不同高度的位置,墙体内通过水平缝的钢筋在水平缝处断开,

钢筋混凝土墙上设置有连接钢板,耗能装置上下跨越水平缝,一端与连接

钢板通过高强螺栓相连,另一端直接锚固于下侧的基础内,并非构成本申

请的由框架柱、阻尼器和基础组成的嵌固端。

本申请的阻尼器与框架柱连接,框架柱直接贯穿于整个高层建筑,说

明阻尼器对整个高层建筑起到耗散地震能量的作用,而对比文件1的阻尼

器与底梁连接,说明阻尼器只能对底梁起到耗散地震能量的作用,对高层

建筑的其他梁无法起作用。

另外,对比文件1的阻尼器通过螺栓与底梁铰接,业内公知的是,铰

接的方式只能转动而不能移动。对比文件2的耗能装置的一端与连接钢板

通过高强螺栓连接,只能提高结构的结合强度。而本申请的嵌固端既能转

动又能移动。

在本申请中,由于存在区别特征(3):该结构体系还包括由框架柱、

阻尼

2

器和基础组成的嵌固端,使得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产生如下有益的效果:

当结构受到不同级别的地震作用时,框架的框架柱底部的嵌固端与基础会

产生不同的位移。在小震作用下,框架柱底部与基础基本不发生相对位移,

地震能量主要通过防屈曲支撑耗散;在中震作用下,框架柱底部与基础的

相对位移在设计控制的范围内,连接基础与框架柱底部的阻尼器开始发挥

耗能作用,同时上部框架结构发生小幅度的摇摆,框架中的防屈曲支撑屈

服,耗散掉大部分输入的地震能量;在大震作用下,框架柱底部嵌固端可

以与基础脱开,发生自由的摇摆,普通结构框架梁柱产生塑性变形,同时

防屈曲支撑将充分发挥其耗能作用。

文档评论(0)

157****80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