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2册 第3章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pptVIP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2册 第3章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ppt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的其中一个步骤如下图所示,则下列关于混合培养的描述,正确的是()A.将已被35S标记的噬菌体和未标记的细菌混合培养B.将已被32P标记的噬菌体和未标记的细菌混合培养C.将已标记的噬菌体和已标记的细菌混合培养D.将未标记的噬菌体和已标记的细菌混合培养 【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中,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细菌外,经过离心后,蛋白质外壳在上清液中,DNA在沉淀物中。由于实验结果是上清液放射性很高,沉淀物放射性很低,故该实验是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A项正确。【答案】A3.下图表示科研人员探究“烟草花叶病毒(TMV)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过程,由此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和苯酚的作用是分离病毒的蛋白质和RNAB.TMV的蛋白质不能进入烟草细胞中C.侵入烟草细胞的RNA进行了逆转录过程D.RNA是TMV的主要遗传物质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TMV被放入水和苯酚中振荡后,其RNA和蛋白质分离,可以说明水和苯酚的作用是分离病毒的蛋白质和RNA,A项正确;通过接种的方式,TMV的蛋白质可以进入烟草细胞中,B项错误;此实验不能说明TMV的RNA在烟草细胞中进行了逆转录过程,C项错误;此实验说明TMV的遗传物质是RNA,而不是蛋白质,某种生物的遗传物质只有一种,没有主次之分,D项错误。【答案】A4.下图为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过程图解。下列措施可以使上清液中的放射性显著增高的是()A.图示细菌不被标记,延长培养时间B.图示细菌被32P标记,延长培养时间C.图示细菌被32P标记,缩短培养时间D.图示噬菌体同时被32P标记,培养适宜时间 【解析】若图示细菌不被标记,不管是否延长培养时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都不会增高。若图示细菌被32P标记,在细菌细胞中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都被32P标记,延长培养时间,这些子代噬菌体从细菌细胞中释放出来,可导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显著增高。若图示细菌被32P标记,缩短培养时间,部分噬菌体还未侵入细菌体内,离心后,上清液中的放射性不会增高。若图示噬菌体同时被32P标记,培养适宜时间,则沉淀物中会出现放射性,上清液中的放射性不会显著增高。【答案】B(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复制合成组装释放侵染别的细菌谢谢!*第节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3章高中生物学必修2牛的后代仍然是牛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常常相似,这就是遗传现象。金丝猴的后代仍然是金丝猴1.阐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2.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3.说明自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4.认同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中的作用。学习目标

DNA与蛋白质究竟谁是遗传物质?DNA蛋白质问题探讨染色体组成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1.20世纪20年代——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氨基酸的多种多样的排列顺序可能蕴含着遗传信息2.20世纪30年代——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DNA是由许多脱氧核苷酸(磷酸,碱基,脱氧核糖)聚合形成的生物大分子内容精讲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经典实验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R型菌菌落粗糙,无多糖类荚膜无毒性S型菌菌落光滑,有多糖类荚膜有毒性多糖类荚膜(一)格里菲思实验(1928)1.肺炎链球菌二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1)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2.过程及现象:(2)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3)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4)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和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1)R型活菌小鼠不死亡(2)S型活菌小鼠死亡,分离出S活茵(3)加热杀死S型菌小鼠不死亡(4)R型活菌+加热杀死S菌小鼠死亡,分离出S型活菌 请思考:为什么第四组中的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将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3.结论:那么,“转化因子”是什么物质呢?(二)艾弗里实验(1944)1.目的: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破碎后,设法去除绝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制成细胞提取物,然后对其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减法原理”)再进行转化实验。探究S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是DNA、蛋白质

文档评论(0)

tan66040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