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元代部分.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文学史元代部分

名词解释:元

1、南戏:在元代中后期流行于东南沿海一带,以杭州为中心的俗

谣俚语的一种南方戏曲样式,又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2、元杂剧:是元代初期流行于中国北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戏剧

样式。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

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四大爱情剧:王实甫《西厢记》、关

汉卿《拜月亭》、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

3、元散曲: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

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在元代,

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4、四大传奇:(荆、刘、拜、杀):元代后期在南戏向传奇的过

渡中,出现的著名南戏作品《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

《杀狗记》,后人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其中以

《拜月亭》成就最高。

5、南戏之祖:是指元代高明创作的南戏《赵贞女蔡二郎》故事改

编而成的《琵琶记》,被称为“南戏之祖”。它的出现,振兴了南戏,

也为中国戏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6、小令:是散曲的一种形式,又叫“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

单位。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只用一个曲牌,且一韵到

底,调短字少,形式短小精悍。

7、套数:又称散套或大令,也叫散套,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

调发展而来。其体式特征有三点:即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缀而成,

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是不带科、白的清唱曲。

8、诸宫调:是一种讲唱文艺形式,是在鼓子词和赚词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套曲,再用若干宫调的套曲组成长篇,间以

说白,来演唱故事.

9、南北合套:元代后期,又有又有所谓所谓南北合南北合套套即在套数中将南曲和

北曲的曲牌依一定的规则间用。

10、铁崖体:元末最具艺术个性的诗人是杨维桢.-杨维桢的古乐

府,题目多创新题材或翻新故事,或描写世故,爱用古韵,诗风瑰奇绮丽,时

称称铁崖体铁崖体

11、关汉卿:字汉卿,号已斋叟.是元杂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家.他亲自

参加戏剧演出实践,并以毕生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写出大量符合戏剧艺术

特征的典范作品;不仅在一剧四折,一人主唱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而

且在戏剧的布置结构,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方面意匠经营,在草创阶段为

杂剧体制的完备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

《单刀会》等现存18部.

12、昆腔:元代后期,南戏流经江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音和音

乐相结合,经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歌唱和改进,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称。

明嘉靖十年至二十年间,魏良辅吸取海盐、弋阳等腔的长处,对昆腔

加以改革,从而建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号称“水磨调”的昆腔

歌唱体系。昆山人梁辰鱼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扩大了

昆腔的影响。万历末,昆腔传入北京,成为全国性剧种,称为“官

腔”。

13、苏州剧派:明末清初,在苏州这个戏剧创作和演出的中心城

市,出现了一群平民专业剧作家,较为著名的有李玉、朱佐朝、朱素

臣、叶雉斐等。他们相互往还密切,有时合作创作剧本,有时共同切

磋曲律,在市民生活的土壤和文化氛围中,形成了创作倾向和艺术风

格大致相近的戏曲流派。在题材上跳出了写儿女私情的狭隘圈子,贴

近世俗人生,关注时事。政治;在思想上揭露黑暗现实较为有力,具

有鲜明的伦理教化指向;在人物塑造上,富于平民色彩,许多下层人

物以正面形象活跃在舞台上。在艺术上,苏州派戏剧家能紧密结合舞

台实际,戏剧冲突紧张、集中,结构周密、紧凑,熟谙音律,曲辞通

俗,演出效果好。14、套曲:散曲种类的一种,又叫套数、“散套”。

它吸收诸宫调的联套方式,把同一宫

调的许多曲子联缀在一起。套曲要求有头有尾,少则两三支,多

则不限。散套有北套、南套、南北合套三种形式。

15、“三不从”:出自元末高明所作的南戏《琵琶记》。所谓

“三不从”是说故事的主人公蔡伯喈为人忠孝,同赵五娘结婚后不想

去应考,父亲不从;中状元后,曾拒绝牛承相招赘,牛承相不从;欲

辞官,朝廷不从。这让他成为“全忠全孝”的“三不从”,又是导致

他一生悲剧的根源。《琵琶记》的戏剧冲突,可以说都是围绕着“三

不从”而展开的。

16、“三桩誓愿”:出自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窦娥被污入

狱杀头,她原本不想

文档评论(0)

177****7360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中专学生

认证主体宁夏三科果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500MABW4P8P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