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附件2:
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简介
学校概况:学校创建于1981年,始称无锡县先锋工业
职业中学,1985年更名无锡县工业学校。2003年6所职
校整合组成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2007年移地建造新
校园,并于09年1月13日搬迁入驻。新校园占地425
亩,建筑面积16.8万平方米,总投资4.6亿元人民币。
历经30年,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在校生6000多人,融中
职和高职于一体的精品学校。学校先后荣获首批国家级重
点职业学校、江苏省首批四星级职业学校暨省首批高水平
示范职业学校等多项荣誉。
人才培养:学校全面实施理实一体化、模块化和项目
式教学,积极推行学生“三创”能力提升计划,落实订单
式培养,推进“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实现人
才精育。近年来,在创新大赛、技能大赛中,我校获省级
以上个人一等奖10个,省级获奖38个,获江苏省大赛优
秀组织学校3次;获市级以上团体一等奖15个,个人一等
奖18个,市级获奖78个,获市技能大赛、创新大赛杰出贡
献奖。
队伍建设:学校通过培训、进修、校企合作和“青蓝
工程”等途径,打造出一支双师型、创新型的精干师资队
伍。教师中拥有研究生47名,国家、省级名师12名,
市、区骨干教师87人,高级工程师、工程师21人,高级
技师、技师90名,“双师型”教师超过68%;国家课题2
项,省级课题9项,市级12项,校级课题49个;每年论
文发表或市级以上获奖300多人次;开发新产品9项,拥
有国家专利6项,2项专利正在申报之中,与企业合作研发
的多线硅心数控线切割机床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并已投入
生产和销售,产生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
专业发展:围绕本地支柱产业,紧贴市场需求和岗位
特点,学校重点建设数控、机电、电子和计算机等8大专
业,且4大主干已形成特色和精品。学校已拥有3个省示
范专业,2个省品牌及重点专业,5个市示范专业,5个重
点建设专业;3个省课改实验点,4个市课改实验点。同
时,鼓励教师课改,开发精品课程,铸精专业品牌。我校
教师参编的教育部中职规划教材28本,15人任主编,32
人为参编,其中1本为国家精品教材;校本教材37本;项
目式课程8门,5门为市优秀课程,4门为市精品课程;是
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
基地建设:按照铸一流、可共享、重实用的现代化要
求精心打造高标准实训基地。一方面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和
产学研中心建设。校内建有占地3.5万平方米,设备总值
5490多万元的8个专业实训基地和5大校企共建产学研中
心,提升基地的仿真性、全真性和研发性。学校已拥有国
家职业技能鉴定站1所,省级实训基地2个,在建国家级
实训基地1个。另一方面,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学校
与江苏锦绣铝业、新大中、红光电子等60多家企业建立紧
密合作关系,与蓝天电子等52家企业签订校外实习基地协
议,实现实习和企业生产的零距离对接,提高学生职业岗
位的适应和竞争能力。多年来,学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
均超过98%。
校园文化:通过丰厚校园文化底蕴,加大三业文化建
设,精心培育和丰富校园文化。一方面以学生为主体,编
辑出版校刊,建立广播站、心语室,建有30多个学生社
团,定期举办校园科普节、艺术节、体育节和技能节,开
展为民服务等活动,展示学生的青春活力和个性特长,丰
富课余生活,丰厚校园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以知识窗、
班级小报、兴趣小组、专业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专业
发展史,引领他们接受专业文化熏陶,熟悉和热爱所学专
业。同时,进入实训基地的参训学生,均要求着统一工作
服,按照“7S”规范实行现代企业化管理;基地环境也比
照企业氛围设计,浓厚企业生产岗位一线的现场感,精心
营造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氛围。学校因此获得全国校园文
化艺术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青年
文明号、无锡市文明单位等称号。
社会服务:依托社区培训学院和省实训基地,我校面
向社会广泛开展多类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培训、考核人次
均在2万以上,学校被认定为市创业培训基地、区特种作
业人员安全培训基地。同时,学校积极开展“送技下乡”
活动,支持新农村建设。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超过1千人
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另外,由专业师生组成的“为
民服务队”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