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师资培训《浅谈0-3岁幼儿美术启蒙的游戏化探索》.docxVIP

幼儿园师资培训《浅谈0-3岁幼儿美术启蒙的游戏化探索》.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幼儿园师资培训《浅谈0-3岁幼儿美术启蒙的游戏化探索》

0-3岁是幼儿探索世界的初始时期,他们好奇心强、探索欲旺盛,但生活经验不足且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其绘画活动阶段正处于“涂鸦期”,只为获取运动机能性的快乐。因此,针对该年龄段幼儿展开的美术教育绝非传统意义上的“绘画”——技能训练,也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白纸涂鸦。

作为美术启蒙者的教师更应为幼儿提供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安全的、有趣的、日常且丰富的美术活动及材料,支持幼儿采用游戏化的方式积累表征经验和艺术创作。

一、美术与游戏的结合

席勒在康德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也就是说,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而游戏其实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对0-3岁幼儿来说,游戏就是他们学习和探索的主要方式。

1.与材料游戏

对于0~3岁幼儿的美术活动而言,除了常见的基本绘画工具以外,幼儿身边随处可见的材料也可用于美术创作,如毛线、棉签、石头、羽毛、树叶等幼儿认识、好奇、愿意探索并与之互动的物品。

比如我园托班在进行自由颜料涂鸦活动时,一名幼儿将材料角的物品拿至美术区,用石头代替笔刷蘸颜料,使用滚动的方法将颜料“绘制”在纸上。由于石头的大小、凹凸纹理不同,从而产生了点状和线状两种不同的路径效果。

在看到同伴的玩法后,另一名幼儿也加入其中。两名幼儿将石头滚来滚去,颜料随着石头的滚动慢慢减少,路径上的痕迹也出现了深浅不一的变化。发现颜色变淡了,幼儿就换另一种颜色去蘸取,换了颜色的石头滚过纸上颜料较厚的地方便产生了颜色的混合。就这样,纸上和幼儿的手上慢慢地出现了没有蘸取过的第三种颜色,于是他们对颜色的混合产生了好奇。

在该游戏过程中,通过与“石头”这一他们感兴趣的物品的互动,幼儿合力创作出了一幅颇有写意之美的作品,对颜色的融合特性有了初步的直观感受,也萌发了想要进一步深入探索的求知欲。

2.与经验游戏

0~3岁幼儿的教育为终身教育之基,因此该年龄段的美术教育也更重在启蒙,是一种不以技能训练为目的的审美活动,其任务是通过美术启蒙的方式让幼儿从已有经验和现实世界出发,获得初步的艺术思维方式、美感直觉和观察力。席勒认为,审美的游戏是对动物性游戏的提升,从根本上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

何谓想象力?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将其分为三个层次:联想(由一物像想到另一物像);第一位想象(创造出具有生活原型的形象);第二位想象(创造出带有强烈个人印记、前所未有的形象)。简而言之,即根据感官所接触的东西,由感知者借助已有经验创造出生活中已有原型的物像,或依据感知者独特的理解与思考主动创造出带有个人经验印记的前所未有的形象。

在有了初步的颜色混合经验后,该托班开展了后续的延伸活动。孩子们先将几条纸胶带粘贴在白纸上,在上面挤上不同颜色的颜料,然后用各种工具进行涂抹,直至将纸张涂满。等晾干后将纸胶带撕下,纸上就出现了许多白色的路径,有的幼儿说:“哇,上面有了好多马路。”这可以理解为幼儿调用已有生活经验而产生了联想。

后续活动中,这份作品被当作背景板继续留在美术区,有的幼儿拿着玩具小车在白色路径上“开车”,有的幼儿将花草树木或是小房子的贴纸粘贴到“马路”的两旁,还有的幼儿一边比画一边说“这是十字路口”“这是我家门口”等。这可以理解为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和联想上进行的第一位想象。

而后再通过撕、贴等方式对原有作品进行再创作,幼儿开始说出“这是一条大鱼,它的身上有迷宫”“迷宫里面还有很多的小鱼,是它的宝宝”“宝宝走出迷宫就出生了”等一些凭空冒出的言语,此时便有了第二位想象。由此,幼儿的已有经验随着美术活动游戏形式的逐渐生发演变成了无限的想象,而这不被束缚的想象力便是今后艺术创造的前提。

二、美术创作的游戏化路径

德国心理学家谷鲁斯认为游戏与艺术均具有隐含的实用目的,提出了“内摹仿”为一切审美欣赏活动核心的观点,认为在审美欣赏活动中,伴随着模仿的心理运动过程,即外物在欣赏者内心再现,而游戏的功用在于使“内摹仿”这种本能活动得以宣泄、实现。

例如该托班在欣赏草间弥生的系列波点作品后,一开始并没有幼儿在日常美术创作中主动采用类似的模仿形式。然而,在自然角发现本身就具有“波点”花纹的植物、鱼类后,一名幼儿在后续的美术活动中开始大量用波点画、贴的方式进行创作。该幼儿表示自己的创作是基于自然角的植物和小鱼,也联想到了之前欣赏过的草间弥生系列波点作品,并认为草间弥生的作品也是由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波点而产生的创作灵感。

1.在实际生活中感知美

0~3岁幼儿年龄尚小,他们的经验大多只来自生活中的直接感受。因此,教师在美术活动中的选材也应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从幼儿感兴趣、有愉快体验的内容出发。

生活在江南地区的幼儿对下雨天早已习以为常,而下雨往往意味着没办法户外活动,不能玩大型玩具,到处都

文档评论(0)

158****46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不忘初心乘风破浪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3月28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