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技术指南(2024版).docx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技术指南(2024版).docx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技术指南

(2024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印发二O二四年四月十一日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技术指南(2024版)

目录

一、目的 1

二、疾病概述 1

三、病例定义 7

四、疫情监测 7

五、流行病学调查 9

六、实验室检测 10

七、预防控制措施 11

附件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16

附件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聚集性疫情调查处置方案 24

附件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实验室检测方案 37

附件4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医院感染控制技术要点 59

附件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核心信息及释义 62

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FeverwithThrombocytopeniaSyndrome,SFTS)是我国于2009年首先发现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起病急,重症患者病死率高。本病主要经蜱叮咬传播,人与人之间也可经直接接触患者血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传播,导致聚集性疫情发生。

2010年,本病病因明确后,原国家卫生部发布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指导全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工作,并要求参照乙类传染病进行报告和管理。随着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了解的深入和防控技术的发展,为进一步规范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工作,特修定本指南。

一、目的

(一)指导各地医疗机构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发现、报告、病例管理、感染防控,并协助疾控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及样本采集等工作。

(二)指导各地疾控机构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疫情监测、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风险评估、风险沟通、预防控制等工作。

(三)指导相关部门开展重点地区和重点场所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预防控制工作。

二、疾病概述

(一)流行概况

2

2010年以来,我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波及地区不断扩大,每年报告病例数呈不断上升趋势。截至2023年,中国大陆地区有27个省份报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绝大部分病例发生在山东、河南、安徽、湖北、辽宁、浙江和江苏等7个省份。病例高度散发,具有一定区域聚集性。各年龄人群均有病例发生,95%以上报告病例集中在40岁以上人群,85%以上的病例为农民。患者性别差异不明显。

受气候、环境、蜱的季节性消长以及人群与蜱接触机会等因素影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具有明显季节性,各地流行季节及季节高峰有所差异。我国一般每年3月份报告病例数开始逐渐增多,5-7月达发病高峰,之后发病数逐步下降,部分地区可在9-10月份再次出现小的发病高峰。

韩国、日本、越南、泰国、缅甸等国家有病例报告,日本、韩国均于2013年首次报告本地病例。截至2023年10月,日本中西部的长崎县、鹿儿岛县、山口县及宫崎县等30个府县共报告930例病例(死亡103例,病死率11.1%),绝大多数病例为40岁以上病例(占总病例数的97.4%),病例多发生于4-10月;韩国全国共报告1885例病例(死亡354例,病死率为18.8%),主要分布于济州、江原道、庆尚北道、忠清南道等地,病例多发生在5-10月份。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和流行是病毒、宿主动物、蜱媒生物和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常受病例所在地区温度、

3

湿度和降水等气候条件、生态环境、宿主动物种群动态、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群生产生活行为等因素影响。蜱数量增长以及与人接触机会增加可导致传播风险增加。

(二)病原学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feverwiththrombocytopeniasyndromevirus,SFTSV),属于白蛉纤细病

毒科(Phenuiviridae)班达病毒属(Bandavirusgenus),分类

名为大别班达病毒(Bandavirusdabieense)。

SFTS病毒为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呈球形,表面为脂质双层包膜,有由糖蛋白形成的棘突。病毒基因组由大、中、小三个片段组成,基因序列具有丰富多样性,基于遗传进化分析可分为6个基因型(A~F),各基因型病毒地理分布呈现一定区域聚集性。尚未发现各基因型病毒传播力和致病力存在显著性差异。

SFTS病毒对热敏感,60℃,30分钟可灭活病毒。4℃时,病毒感染性在1周内可保持稳定;25℃时,物体表面的病毒在6小时内仍具有感染性;SFTS病毒对脂质溶剂或去污剂敏感,对强酸、碱、戊

文档评论(0)

178****889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