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_品德的形成.pptVIP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社会标准学习与品德开展的实质

〔一〕社会标准学习的含义〔书p407〕

〔二〕品德开展的实质〔书p407〕〔2021教育195〕;二、社会标准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一〕社会标准的遵从〔书P420〕

〔二〕社会标准的认同〔书P420〕

〔三〕社会标准的内化〔信奉〕〔书P420〕;三、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培养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培养〔书P407〕

〔二〕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书P413〕

〔三〕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培养〔书P416〕;四、品德不良的矫正

〔一〕品德不良的含义与类型

〔二〕品德不良的成因分析〔书P433〕

〔三〕品德不良的矫正与教育〔书P436〕

;第一节品德概述;道德和品德的关系

联系:①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成分,两者开展受社会规律制约;②品德形成是后天的;③品德对社会道德有反作用。

区别:①道德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品德依赖于个体的存在而存在。②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品德只是其中的一个局部。③道德的开展受社会开展规律制约,品德的形成还要服从个体生理、心理开展的规律。④道德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研究对象,品德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对象。;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心理结构的概念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是指个体心理现象的形式、结构体。

品德心理结构的观点

三分法: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四分法: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

1.品德心理结构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2.品德心理结构各成分具有层次性

3.品德心理结构各成分开展的顺序性

4.品德心理结构开展的阶段性

5.品德心理结构开展的多端性;第二节品德形成的理论;评价:

他律到自律的观点对皮亚杰、柯尔伯格的开展模型产生影响。;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开展理论

研究方法:间接故事法〔对偶故事〕▲

开展规律:从他律到自律

开展阶段:

①自我中心主义〔2~5岁〕

②权威阶段〔6~8岁〕

③可逆阶段〔8~10岁〕

④公正阶段〔11~12岁〕

评价:研究有创造性;但当时影响不大。;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开展阶段理论

研究方法:两难故事▲

根本观???:道德开展是整个认知开展的一局部,儿童道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知开展的过程。道德认知是对是非、善恶行为准那么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并集中在道德判断上。道德判断是一个人根据道德原那么对什么是正确的或错误的行为进行判断,即道德评价。儿童的道德成熟首先是其道德判断上的成熟,然后是与道德判断相一致的道德行为上的成熟。

道德开展阶段:具有结构的差异性、不变的顺序性、结构的整体性和层次的整合性四个根本特征。;柯尔伯格道德判断的开展的水平与阶段

①前习俗水平:惩罚和服从的定向;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②习俗水平:好孩子定向;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

③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普遍的伦理原那么定向;评价:

奉献:①促进了道德现象研究的科学化;②建立了道德开展的阶段模型,促进了道德教育的科学化;③开展了道德认知开展研究的科学方法

局限:①只是揭示了道德认知方面的开展规律;②无视了道德情感在道德推理中的作用;③否认儿童可能出现的道德阶段“倒退〞现象,与现实不符合。;二、新行为主义的品德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品德理论

主要观点:社会学习主要不是直接强化的操作学习,而是替代强化的观察学习。儿童的学习不必经过直接反响,而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观察学习中,观察的对象称为典范或示范者,学习的主体称为观察者。观察学习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四个局部。;经典实验:

模仿学习实验:

①目的:测量学生的道德开展水平

②材料:道德判断故事

③程序:分三个等组。一道德判断有进步,给予强化;二道德判断有成人做典范,积极强化;三有典范,无强化。→无典范、无强化测量其判断。

④结果:二、三好于一;三最好。

⑤结论:成人典范起作用,而强化作用不明显。且道德判断不是年龄差异,而是个体差异,受典范影响。;攻击行为实验:

①程序:分三组。一攻击奖励〔成年人攻击受奖励〕;二攻击惩罚〔成年人攻击受惩罚〕;三控制组〔攻击无奖无惩〕→放儿童到与影片相同情境,观察其行为。

②结果:攻击惩罚组没有人模仿攻击行为。

③结论:替代惩罚降低了儿童对攻击行为的模仿。;抗拒诱惑实验:

①目的:抗拒诱惑可学习而得

②程序:让儿童进入有玩具和字典的房间〔指导语:“这些玩具不可以玩,但可以翻翻字典〞〕→分三组:一是典范奖励组〔不听话玩玩具受奖〕;二是典范指责组;三是控制组〔不看电影〕→儿童进入上述房间单独15分钟,记录其反响

③结果:克制时间:二>三>一

④结论:典范的示范有一种替代强化的作用。;评价:

奉献:①充分强调了观察学习在儿童道德行为形成中的主要意义

文档评论(0)

mend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