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结合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初探 论文.docx

“图文结合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初探 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图文结合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初探

摘要:“图文结合类”非连续性文本凭借其直观醒目、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已渗透我们周围方方面面的事物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如何指导学生读懂这些文本,怎么才能教授学生在阅读此类文本中找到抓手,成为语文老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图文结合,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

引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中,“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生活即教育,从各式各样食品说明书、手工制作说明书,到地图、地铁路线、公交指示牌等内容,出现在生活中的角角落落,对于孩子来说,不只是阅读视野的开拓,更是他们生活能力的一种体现。

此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与内容”板块“第三学段”阅读目标第5点中,新增加了这样的表述:“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因此,“非连续性文本”已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厘清概念,合理分类

非连续性文本作为新增的课程标准内容进入语文教学的大视野,不仅是对语文课程特点的正面回应,也是对“为生存准备”这一时代诉求的长远规划。

那么,究竟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首字母的缩写)指出:“与连续性文本形式不同,不是以句子为最小单位,需要不同于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策略的文本,也可看作是由表单构成的文本。”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它是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的。它包括一切图画、图形、数字、列表等,或者是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某一个主题,而选自不同材料的纯文本信息组合。他们可以彼此独立,甚至可以相互矛盾,需要读者对于这些文本进行分析和整合,从而获取相关信息。

而“图文结合类”非连续性文本是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图文互补,图是对文本直观、形象的补充,包括一些图画、图形、数字、视频、列表等。如动物园路线导览、地铁站指引、各类交通标识等都是典型的“图文结合类”非连续性文本。

二、用好素材,举一反三

教学中,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根据箭头的指向,生动形象的简笔画很容易就能得出直观图片的意思。比如:箭头笔直朝前指的是直行,向左的是左转弯,向右的是右转弯;醒目的红圈加斜杠一般表示禁止;黄色的三角形标识一般表示“注意”。由此得出阅读策略:看图片,巧猜测。这种策略对于识字量很有限的低年级学生十分适用。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识文字,作判断”,也能很快明白这些标识的意义。但人们为什么这样设计,这背后的含义是什么呢?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充分读图,转化图画内涵,让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如“禁止吸烟”标志牌,一支香烟点燃后,烟雾缭绕,徐徐上升,在外围红圈加上斜杠,用鲜艳的红色提示警醒,明确表示这样的行为不可取,是严禁的。观察文字是:禁止吸烟。再如“禁止采摘”标志牌,阳光下,花儿尽情绽放,灿烂无比,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花香。当一只手情不自禁伸向这美丽的花朵时,红圈加上斜杠,用鲜艳的红色提示警醒,明确表示这样的行为也是不可取,是严禁的。观察文字,原来这样的美景,我们只能“用眼触摸,用心感受”。当学生充分了解了图画的意义后,再适时地引入文字,“由图转文,图文结合”,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地培养学生准确读取信息的能力。

除了以上这些比较直观简洁的“图示类”非连文本,生活中还有很多“图表类”非连文本。这类文本不仅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同时也对学生预测、读懂“表外之意”提出了要求。那么,如何读懂“图表类”非连文本呢?

首先,看标题,通过阅读标题准确了解到整个或者几个图表是关于什么主题内容的;其次,看表中的类别,知道这个图表中统计的是哪几个类别的信息;三看图例,图例可以辅助学生更加快速、准确地读取图表中的内容;四看数据,读取数据,在数据的变化、比较中得出结论。以“2018年中国青少年近视率调查表”为例。

当学生通过阅读标题、了解类别。读取数据之后,对统计表中的信息有了初步了解。

而当我问道:“2018年中国小学生的近视率大约是多少?”有的学生答道:“大约是46%。”有的答道:“小学生的近视率大约是46%。”这样的表达都不够准确。准确的说法是:2018年中国小学生的近视率大约是46%。接着,我又问学生:“2018年中国初学生的近视率大约是多少?2018年中国高中生的近视率大约是多少?”在多次的表达练习中,学生逐渐地认识到,要将自己读到的相关信息清晰、准备地表达出来并不容易。阅读“条形统计图”时,在有效提取图表中“标题、类别、数据”等相关信息后,还必须要依据问题,将这些信息整合结合——“标题+类别+数据”诸如此类的表达方式。

对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他们可以准确地提取出图表中不同类别的具体数据,但这种认知只是停留在数据的层面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读懂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