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PPT.pptx

  1. 1、本文档共7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五讲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1.新中国实行怎样的选官制度?

2.官与吏,是一回事吗?有何区别?官:地位高,任命,外来,三年一任

【思考】

苏轼:“取士之法,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

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

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苏东坡集》卷

11)

周代:学校

战国、秦:客卿

汉代:郡县吏(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至清末:科举制

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世卿世禄制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

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是西周政权选任官吏的基本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世官制”逐步

走向衰亡。

一、世官制

贵族子弟在继承封地、职位之前,要进学校接受

教育。

学校(小学、大学)

【小学】《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大学】《礼记·王制》:“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周礼·司徒》:

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乡老及乡大夫帅其吏兴其众寡,以礼礼宾之。

三年大比,则大考州里,以赞乡大夫废兴。

三年大比,则以考群吏而以诏废置。

【虽是世袭,亦有考核】

二、军功制、客卿制、论选制

(一)军功制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皆欲“辟土地”、“莅中国而

抚四夷”。

《通典》:“秦自孝公纳商鞅策,富国强兵为

务,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以至始皇,遂

平天下。”胜敌是其主要途经,秦统一之前的官

吏,多出于军功。

(二)客卿制(“以客出仕”)

【思考】常用来形容春秋时期较西周社会有很大变化的词是?

学在官府、知识垄断→官学下移、私学兴起“士”(知识阶层)阶层壮大,“学而优则仕”。

罗大经《鹤林玉露》:“秦国以客兴。”

商鞅、张仪辅佐秦国,苏秦、乐毅、邹衍辅佐燕国,淳于髡、邹忌辅佐齐国,等等。

战国四君子。尤其是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

(三)论选制(乡里论选)

【思考】战国和汉代相隔多久?

制度渊源关系,汉承秦制,秦承战国

《礼记·王制》:

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辨然后使之,任事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

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升于司徒者,不征于乡,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

….…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

司马辨论官材,论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论。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汉书·百官公卿表》:“哀帝建平二年,复黄绶。

吏员自佐史至丞相,十三万二百八十五人。”

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

上级或中央,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开

始于汉高祖时期,确立于汉武帝时代,东汉后期破

坏。

三、察举制

汉代选官制度:察举(常举和特举)、征辟(征

召)

常举:举秀才,举孝廉,设定科目,每年一次。

特举:不定期,如“贤良文学”。

据《后汉书》注引《汉官仪》,汉

代常举设有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

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

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征辟】征(征召);辟(辟召)。

如《后汉书·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汉代选官以自下而上的“乡举里选”为依据,体

现的是尊重乡里舆论对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

【材料一】《汉书·贾谊传》:“贾谊,雒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

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

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文

帝召以为博士。”

【材料二】《汉书·晁错传》:“晁错,颍川人

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时,天下亡治《尚书》者,独闻齐有伏生,

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

乃诏太常,使人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

迁博士。”

【材料三】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

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

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材料四】公孙弘,蓄川薛人也。.....武帝初即

位,招贤良文学士,是时,弘年六十,以贤良征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

文档评论(0)

178****889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