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生物质能方向)人才培养探索
【摘要】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是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的新专
业。自2022年开办以来,太阳能方向、风能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
设置等得到了一些高校的积极探索,而以生物质能方向为重点的新能源科
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还较少。生物质能是新能源科学的重要方向,
本文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生物质能方向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教学理念、
课程体系、工程训练、本科生的国际视野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为制定该专
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理念
我国能源消费过度依赖于煤炭资源,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过度使
用带来了细颗粒污染物的大量排放。2022年,我国华北、华中、华东等
地区多次出现雾霾天气,PM2.5平均浓度多次超过300微克/立方米以上
(75为空气质量良)。京津冀地区的雾霾天气尤其突出,出现多次“严
重”级别的空气污染。相对于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以环保和可再生为
特质的新能源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科学、合理的利用好现有能
源、加快发展各种新能源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国策。
为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2022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培育和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22〕32号),明确将新能源作
为优先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同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
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的通知》,要求有关高校积极
申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相关的新专业,从而满足国家对该领
域教学、科研、应用、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
科专业自2022年在我国部分高校开始设置并招生后,每年都有高校获批
开办该专业。目前,开设以太阳能方向、风能方向为主的新能源科学与工
程专业的高校较多,已有部分文献报道了这方面的探索[1-3],而以生物
质能方向为重点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的人才培养探索还较少。本文在查阅
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并结合南京林业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建
设情况,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生物质能方向)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研究。
1.我国生物质能利用现状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2年)》中明确指
出,在农业领域,优先发展“农林生物质的综合利用”和“环保型肥料”,
重点研究开发:高效、低成本、大规模农林生物质的转化关键技术,生物
质能和化工产品等生产关键技术,以及环保型肥料、控释肥料与相关设备。
因此,培育并加快生物质产业的发展,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低碳
经济、提高生物质利用价值均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是落实上述文件的具
体举措。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生物质开发利用。2006年1月我国正式实施
了《可再生能源法》,确立了一系列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制度和措施。此后,
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农业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先后出
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大力推进生物质能发展。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
持下,生物质能利用在“十一五”时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到2022年底,
生物质能年利用量合计约2400万吨标准煤,其中农林生物质发电190万
千瓦,燃料乙醇180万吨,生物柴油50万吨,沼气130亿立方米,成型
燃料300万吨。
“十二五”以来,我国继续大力支持生物质能科技创新。2022年科
技部出台了《生物质能源科技发展“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部署了先
进生物液体燃料的制备和新型气化发电技术等重点任务,并提出了多渠道
投融资机制。同年,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
划》。预计到2022年底,我国将形成较为完整的生物质能产业体系;生
物质能年利用量将超过5000万吨标准煤。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我国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然而推动新能源行业
前进的人才供给却显得捉襟见肘。高素质专业人才和核心技术的缺失,已
严重阻碍了我国当前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快速发展的新能源产业
而言,技术人才的供应同样面临严重不足。因此,亟待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以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新能源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应用、
经营管理等方面人才的迫切需求。
2.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
2.1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新能源产业,培养掌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在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
新能源工程技术人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