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
《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课题组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I
编制说明
一、编制背景
2010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
〔2010〕32号)发布,确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七大战略性新兴
产业,要求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落实措施,加大支持力度。由于目前对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界定和分类标准模糊,产业分类目录尚未建立,缺乏统一规范
的统计口径,无法准确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不利于把战略性
新兴产业每一个领域和方向均细化落实到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上,不利于相关部门
有针对性的出台配套财税政策。2010年底,按照部领导批示,决定组织研究编制
《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运行监测、信息发布与分析评
价体系,为国家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基础支撑。
二、编制原则
《目录》编制紧紧围绕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
定》的精神,结合我部重点工作,以“全局性、前瞻性、动态性、先导性、成长性和
带动性”为总体原则,力求厘清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规模及发展重点。《目录》
与国家统计局现行的工业统计目录成并列关系,亦可回归还原于国家统计局工业统
计目录,不影响工业及国民经济的核算。
三、编制框架
《目录》采取五级目录分类,共包括721类产品。在产业重点领域和技术参数
选择上,紧扣国发32号文件精神和发展改革委《产业结构调整目录》(2011)、战略
性新兴产业及各行业相关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及行业技术标准。一级目录的选取
与32号文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一致;二级、三级目录主要依据32号文确定
的24个重点方向和各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并在此基础上有所补充和扩展;四
级以下目录为具体产品,其划分依据主要参考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国高
新技术产品目录》(2006)、《统计用产品分类目录》和行业统计制度。另外,考虑
到物联网产业的特殊性,将物联网目录单列,未汇总到总目录中。
四、编制过程
《目录》编制工作自2011年4月份开始启动,8月底完成综合汇总目录初稿,
期间共召开了4次大型研讨会和30余次专题讨论会。《目录》编制过程主要经历
了以下七个阶段。
一是组建专业的编制队伍。4月至5月,由周子学总经济师担任组长,11个司
局和相关支撑研究机构组成了《目录》编制队伍,下分1个综合组,7个专题组。其
中综合组由运行局和规划司牵头,组织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承担综合研究和协调
工作。科技司、节能司、原材料司、装备司、消费品司、军民结合司、电子司、软
件司和通信发展司等司局牵头组成了7个专题组。《目录》还邀请了来自地方、行
业主管部门、协会、企业的技术、管理、统计以及标准管理等领域的数十名专家参
与编制工作。
二是建立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课题组建立了高效的工作机
制,按照“强化顶层系统分析,深化专业领域研究”的原则,科学制定了研究计
划,将每一项任务都落实到专人负责。专题组按照“广泛征求意见,专家讨论筛选,
迭代收敛目录”的要求开展工作,综合组每月召开一次综合性全体会议,集中讨论、
评估和解决课题研究中的难点和共性问题。
三是理清目录编制的思路。我们首先根据32号文件和各产业“十二五”发展
规划选取重点发展领域,剔除传统产品;其次利用相关产品的技术参数,界定目录范
围,筛去低端产品;最后参考国际标准,增加发展潜力大的产品类别,力求编制一套覆
盖面广、科学性好、操作性强,具有一定前瞻性的独立体系目录,实现与现行国家统
计局的工业产品目录形成并存并重关系。
四是确定目录的框架结构,形成初稿。在综合组的协调下,7个专题组由专业
司局牵头,组织相关研究支撑机构分头同步开展了本领域的目录编制。经过反复论
证,我们于6月底编制完成七大领域的产品目录,并于8月底汇总形成了目录初稿。
五是征求意见、修改完善阶段。8月到9月,课题组就《目录》初稿广泛征求
了各司局、地方经信委、行业协会、企业的技术专家、统计专家和行业管理专家的
意见,并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了10多次修改。形成的《目录》得到了有关专家认可,
基本具备了统计的可行性。
六是开展了统计调查试点工作。为检验《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的科学
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