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3.2《青春有格》练习题(带答案).pdf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3.2《青春有格》练习题(带答案).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2青春有格

一、比较与选择

▲单项选择(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青春并不意味着恣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下列做

法不符合规则要求的是()

A.利民同学礼貌待人,语言文明并且举止端庄

B.晓军同学爱开玩笑,拿同学的身体缺陷取乐

C.路明同学信守承诺,不说假话也不欺骗他人

D.小亮同学关爱他人,公交车上给老年人让座

2.“世上最名贵的衣服,不是珍珠衫,不是羽衣霓裳,惭愧知耻才是最美的服装。”这句

话说明()

A.注重外表的人都能够知耻

B.知耻与注重外表是对立的

C.尊重他人才能使人更优雅

D.行己有耻,知廉耻,懂荣辱

3.想找一个完全“善”的人是不可能的。善与恶总是在每个人的内心里斗争着,没有一个人

完完全全是“善”的。事实上,只有当内心的“善”打败了“恶”,这个人才是善的。追求“止

于至善”就不应该()

A.在生活中寻找“贤”,并将他们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

B.养成自省的习惯,检视自身的不足,端正自己的行为

C.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做到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D.在生活中寻找“贤”,将其作为榜样,学习他们的一切

4.青春期是人的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在珍惜青春的同时,我们要去经历,去体验。对青春

最好的证明是()

A.志存高远,在磨砺意志中自暴自弃

B.勇于面对困难,完全依赖他人解决

C.遇到困难独自解决,不依靠任何人

D.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人生

▲多项选择(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

5.有位哲学家说过:“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

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在现实生活中做到“行己有耻”,就要()

A.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B.有知耻之心,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C.树立底线意识,只要不违反法律就行

D.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增强自控力

6.对右面漫画中拒贿者的言行认识正确的是()

A.君子慎独,坚守自己道德底线

B.面子工程,这是假清高的表现

C.坚守法律底线,维护人民利益

D.遵守规则,不逾越基本的界限

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这句话的现实

意义是勉励我们()

A.懂荣辱,守纪律,做一个在道德上至善的人

B.明道德,学法律,树立为人处世的底线意识

C.展风采,显个性,大胆尝试一切新鲜的事物

D.不考虑自身能力,答应别人的事情必须做到

8.《礼记·中庸》中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

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下列行为符合材料所提及的道德准

则的是()

A.看到地上的垃圾主动捡起来

B.在自习课上安静地自己学习

C.在家长监督下认真完成作业

D.班干部化解同学之间的矛盾

9.在美丽的厦门大学里的一个小花园内,有一块巨石上镌刻着“止于至善”四个大字。在下

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思想中,可以帮助我们达到“止于至善”境界的是()

A.做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B.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D.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

二、辨别与分析

10.随着自媒体的发展,“网红主播”应运而生,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马来西亚一名“网

红主播”,为了制作节目,怀抱2岁女儿从60米高空蹦极。网友纷纷批评他无底线。无独有

偶,湖南益阳警方查处一起踩踏警车寻衅滋事案件,违法嫌疑人吴某和夏某分别被行政拘留。

据了解,两人是某短视频平台的“网红主播”,踩踏警车是为了获取点击率,相关视频在网上

平台广泛传播,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三、观察与思考

11.材料一“行己有耻”是为人处世的底线,从古至今无一例外。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中,

可以让我们见到这样的知耻之心:“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

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一位古代官吏知耻知足知止的形象跃然纸上。

材料二电影《焦裕禄》中有这样的镜头:焦裕禄一到兰考,正值无数灾民“大逃亡”。此情

此景,使这位新上任的县委书记百感交集,他对县委一班人说:“党把这个县36万群众交给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