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下大学生人际关系新模式.docx

社交网络下大学生人际关系新模式.docx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社交网络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构建和亲密度研究2015-07-10

基于社交网络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构建

和亲密度研究

2015-07-10

目录

TOC\o1-3\h\z\u引言 3

1.文献资料总结 3

1.1. 社交网络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3

1.2.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4

1.3. 社交网络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 5

2.问卷设计的思路 5

2.1.“90后”大学生广泛接受并使用新媒体 6

2.2.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出现新变化 6

2.3.“90”后大学生的交往频度和广度出现新变化 7

2.4.大学生的信任状况出现新变化 7

2.5.个体差异所带来的不同 7

3.问卷答案汇总及根本分析 8

3.1.身份信息的统计 8

3.2使用的社交网络类型及其原因的统计 9

3.3.社交软件的用途及使用频率的统计 11

3.4社交软件促进好友亲密度的重要程度的统计 12

3.5.通过社交网络认识的朋友数量及原因的统计 13

4.深入分析 14

4.1.家乡开展程度对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的影响 14

4.1.1.家乡类型与在社交网络上花费时间的关系 14

4.1.2.家乡类型与常用社交软件的关系 15

4.2.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年龄间的差异 16

4.3.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性别间的差异 16

4.4.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亲密度影响 18

4.4.1.不同社交群体的认识 18

4.4.2.社交网络使用频率与亲密度的关系 19

4.4.3.网友数量与亲密度的关系 20

5.结论总结 21

5.1.结论 21

5.1.1.大学生选择社交网络的动机 21

5.1.2.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 21

5.1.3.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22

5.2.总结 22

致谢 23

参考文献 23

附录 24

引言

研究现状

自1994年互联网进入中国,网络的普及在中国迅猛开展,并且带动了整个产业,硬件包括智能和平板电脑,软件是各大社交平台,包括微博、微信、QQ等。而大学生作为青年人,更愿意去接触并尝试新鲜事物,也因此成为了社交网络的主力军,从而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查阅法

运用文献查阅法,查阅相关书籍、期刊、论文中与本文相关的学术资料,提炼出自己的新观点;

第二、问卷调查法

运用问卷调查法和实证分析法了解和掌握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现状及其大学生人际关系影响;

第三、观点陈述法和理论探讨法

运用观点陈述法和理论探讨法将如何科学合理利用现代网络社交工具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相关对策建议和观点基于自己的把握程度客观地陈述出来,并以学术交流的形式与大家共同探讨。

1.文献资料总结

1.1. 社交网络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1) 随性的人际交往

社交网络的大环境中,大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交往的媒介,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可以不受时空的局限,充分享受新媒体带来的便利。新媒体的运用促使大学生的交往范围不受现实情况的禁锢,可以更加自由随意地进行互动,同时也能在虚拟世界中更直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 复杂的人际交往

在网络交往过程中,大局部用户都是以匿名形式出现,很多人性的弱点在没有道德和法律的监管下都会显露出来。大学生不经世事,个性张扬,思维活泼,比拟容易理想化,也很容易受到煽动,变得情绪化,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

3) 功利的人际交往

社交网络取代了以往传统的交往模式,改由冰冷的网络进行沟通交流,快速简单的社交网络往往容易忽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总因为联系更加方便而疏于真实情感的互动,从而人际交往变得淡化甚至冷漠。

1.2.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1) 社交网络的开放性、无地域限制性、虚拟性使大学生人际交往范围越发广泛

社交网络使大学生的交往可以不受空间、时间、交际范围等局限进行人际交往。使用社交网络,大学生不但可以及时关注朋友们的动态,还可以通过虚拟身份认识更多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网络上各类思想交锋碰撞,人们的积极性被大大调动起来。

2) 社交网络的互动性、平民化、多元性等特性,使大学生沟通更加无阻碍

大学生个性独特、表现意识强、思想开放独立,接受新事物快,与新媒体的特点相适应。社交网络打破传统人际交往中的社会、文化、自身心理的隔膜。通过社交网络进行交往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随意地与人交流,人与人之间留有回转的余地,并且更加隐秘,使内敛不善言辞的大学生也有更好的方式来表达自身的情感。

3) 沉溺社交网络,脱离现实,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冷漠化

大学生还未接触社会,没有形成自身的世

文档评论(0)

181****766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