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技术的伦理挑战及其理性规制研究.docx

脑机接口技术的伦理挑战及其理性规制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54·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

脑机接口技术的伦理挑战及其理性规制研究

徐明

(中国电科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12)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推进,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Interface,BCI)技术迅猛发展,在医疗、辅助通信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备受关注。首先,对BCI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了概述,分析了该技术的形态变迁和未来发展,探讨了该技术所带来的伦理问题。其次,分析了人工智能伦理、生物医学伦理以及跨界伦理对BCI技术的伦理挑战,并论证了这些挑战对社会政策与治理的影响。最后,提出了针对BCI技术伦理挑战的理性规制路径,旨在通过立法、技术治理与伦理教育等多维度策略,为BCI技术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与道德指导。综合分析表明,面对BCI技术的伦理难题,全方位、多层次的理性规制模式是有效应对之策。

关键词:脑机接口技术;伦理挑战;隐私保护;人格完整性;理性规制

中图分类号:R-052;R318;B82-057文献标志码:A

引用格式:徐明.脑机接口技术的伦理挑战及其理性规制研究[J].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2024,50(5):54-59.

DOI:10.12267/j.issn.2096-5931.2024.05.008

0引言

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Interface,BCI)作为神经科学与信息通信技术的前沿交叉应用,通过直接连接大脑与外部设备,实现了人脑与计算机或其他智能设备之间的直接通信和互动[1]。BCI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在为人类带来巨大科技进步和生活改变的同时,也给伦理道德和社会法律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与挑战。BCI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涉及个体隐私保护、自主意识权、神经信息安全、技术滥用风险等伦理问题[2],对社会和法律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对BCI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理性规制和科学管理,促进其健康、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1BCI技术概述

1.1发展历程

1924年,德国科学家HansBerger首次记录到脑电

图[3]。1969年,德国教授EberhardErichFetz[4]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阐述了在灵长类动物运动皮质中,通过控制模拟仪表指针刺激单个神经元产生条件反射进行的最早的脑机接口实践。1973年,美国科学家雅克·维达尔首次提出BCI的概念与设想,正式开启了BCI技术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神经科学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了能够实时解码神经信号并控制外部设备的BCI技术[1]。到了21世纪,随着生物医学工程和材料科学的进步,BCI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包括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m,MEG)、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皮层脑电图(Electrocorticography,EcoG)、植入式微电极阵列技术等[5]。

在BCI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关键的突破包括神经信号采集、信号解码、外部设备控制和神经可塑性等方面。随着各种新材料、新器件的出现,BCI技术在信号采集的灵敏度、稳定性和分辨率上均有突破,使得人们

·55·

专题:脑机接口

2024年第5期

对脑内活动的监测更加准确和精细[6]。同时,信号解码算法的不断改进,使得从庞大的神经信号中提取有用信息变得更加高效和可靠[7];外部设备控制技术的进步,使得脑机设备的使用者可以更自如地控制人工假肢、轮椅、外部机器人等设备;神经可塑性研究的深入,则为BCI技术的长期稳定应用提供了更好的理论基础。

1.2应用现状与前景

一方面,BCI技术在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世界范围内中风导致的肢体运动能力丧失很常见。目前,BCI技术已经成为残疾人和脑卒中(即中风)患者重要的脑控辅助和健康恢复设备,如基于EEG-BCI的技术让瘫痪患者大脑信号与其日常生活环境交流,控制假肢、克服运动障碍,尽可能正常生活[5]。这种方法在恢复瘫痪患者健康方面比传统康复方法更具优势。同时,EEG作为非浸入式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可以有效克服侵入式手术风险、记录数据变质、侵入性电极等缺

文档评论(0)

我爱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