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淑莲诊治缺铁性贫血经验总结-中医内科学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pdfVIP

杨淑莲诊治缺铁性贫血经验总结-中医内科学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杨淑莲诊治缺铁性贫血经验总结-中医内科

学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杨淑莲,主任医师,中国中医血液专病医疗中心、河北省廊

坊市中医医院血液专科学术人,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

导师,2008年获首届河北省名中医称号,第四批河北省老中医药专

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运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

各类常见血液病,兹将其诊治缺铁性贫血经验总结如下。

1、临床特点

杨教授认为缺铁性贫血常见的病因为铁的摄入不足、吸收障

碍及丢失过多所致。目前,临床就诊患者群以和女性居多。缺铁性

贫血临床表现有面色萎黄或苍白,疲乏无力,头晕心悸,气短及食不

振等气血亏虚症状,严重者可见指甲反平、不光整,甚者反甲,儿童

还可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及易感染等症状。现代医学认为,

缺铁性贫血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并非一种性疾病,应强调病因诊断,

只有明确病因,才可能根治。近年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及临床就诊患者

群的分布出现了部分新的变化,一方面由于优生优育的普及和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儿童患者呈稳步下降趋势;其次女性患者因社会、家

庭及学习等压力增加,情志失调,气机不畅导致月事异常,慢性失血

所致者明显增多。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或因年老齿落,咀嚼功能

低下,或因中风吞咽障碍造成造血物质缺乏者逐步增多。

2、病因病机

杨教授认为缺铁性贫血属中医学虚劳、血虚、萎黄及黄胖范

畴。多与禀赋不足、饮食不节、久病不愈及亡血失精等有关。儿童多

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养致使脾胃虚弱,生化不足;成年男性

多因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腻,或烟酒过度,湿热困脾,日久肉腐血

败,或黑便,或痔漏失血所致;多因久病大病,营血暗耗,中焦受

纳、腐熟功能失常所致;女性多因妊娠需求增加或月事失血过多,新

血化生不足所致。《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认

为阴血不足的病因在于水谷精微摄纳不足。清代徐大椿《杂病证治血

证》指出:血者,水谷之精气也。可见水谷精气吸收不足是血虚疾病

的重要原因,故认为病位在中焦脾胃及肾,即缺铁性贫血病机为脾胃

虚弱,气血两虚。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精血同源,血为精所化,

肾虚则精不化血,而致血虚。《张氏医通》曰:气不耗,归精于肾而

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为清血。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则

气血生化乏源。《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脾胃论》曰: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病。由此可见,肾虚为根源,脾

胃为关键。肾为先天之根,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脾肾阳虚,温

煦滋养无权,精血不生,血之与气,一阴一阳,互根互用,气为血之

帅,血为气之母,血虚可致气虚,气虚可致血虚,日久气血亏虚,导

致贫血。

3、辨证思路

3.1病因治疗杨教授认为缺铁性贫血病因多端,病机繁复,

不一而足,或因寒,或因热,或因湿,或因气虚,或因气郁,或因血

虚,或因血瘀,或因邪毒内蕴成癌,但最终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失司,

故脾胃虚弱,气血两虚为缺铁性贫血基本病机,健脾益胃、益气生血

为其根本治则。临证必须细审病因,四诊合参。因寒者温阳健脾;因

热者,实热清热泻火,虚热滋阴清热,切忌苦寒伤胃;因湿者健脾渗

湿;因气虚者补中益气;因气郁者疏肝理气;因血虚者养血生血;因血

瘀者活血化瘀;因邪毒者扶正祛邪。此皆为中医常规治法,临证对症

选方即可,方药不再一一赘述。

3.2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杨教授认为临证尚需辨证与辨病相

结合,辨病必需以辨证为核心。①慢性胃炎者多伴胃胀、纳呆等食不

振,宜加焦三仙、鸡内金等促进运化;②胃肠溃疡多伴烧心、泛酸等

症,宜重用海螵蛸、瓦楞子抑酸,川楝子止痛;③癌肿者宜加用半枝

莲、黄药子等清热解毒抗癌之品;④癥瘕(肝脾大)者宜加龟版、鳖甲、

牡蛎等软坚散结;⑤溃疡黑便者,加用蒲黄炭、白及粉、阿胶珠、三

七(自拟四味止血散),以收敛、凉血、止血而不留瘀,且阿胶珠、藕

粉冲调后呈黏稠膏状,服用后可敷布于胃肠黏膜既有利于药物缓慢排

空,更好的发挥疗效,又可保护黏膜创面,利于止血。临证应注意所

加辨病治疗药物必须符合辨证之病机,切忌以西医药理替代中医辨证

论治,一味叠加堆砌。

3.3重调脾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饮食依靠脾胃的腐熟

运化成为水谷精微,然后化生成血液。故促进饮食,增其化源尤为重

要。杨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自拟院内制剂

文档评论(0)

199****278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博士毕业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