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病预防与控制法律制度—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卫生法规课件).pptx

疫病预防与控制法律制度—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卫生法规课件).pptx

  1.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

传染病防治法概述

;.;传染病防治法是调整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最新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13年6月29日起施行。

;.;.;

适用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单位

;.;.;六、修订后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

共39种,甲类2种,乙类26种,丙类11种。;.;.;新冠肺炎被列为乙类传染病,但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4.传染病的预防;5.传染病预防的法律规定;6.传染病预防的法律规定;(2)加强预防接种等措施

●用于预防接种的疫苗必须符合国家质量标准

●国家规定:实施预防接种的医疗卫生人员必须事先经过相应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经过考核合格,颁发有效证书,有效期三年.

●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

●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实行免费;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

传染病管理法律制度

;一、传染病疫情报告、通报、公布;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采供血机构工作人员及个体开业医生为责任报告人,在发现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按照规定时限报告卫生防疫机构。----遵循属地原则

对于传染病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隐瞒、谎报、缓报者将受惩罚。

;2.报告时限

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在2小时内报告发病地的卫生防疫机构;

责任报告人发现乙类、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于24小时内报告发病地的卫生防疫机构。;3.报告方式;4.报告流程;(二)疫情的通报;(三)疫情的公布;二、传染病控制措施;.;.;尸体处理;

三、各级部门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职责;3、加强传染病救治服务网络的建设。

4、指定具备传染病,救治条件和功能的医疗机构承担传染病救治任务。

5、或根据救治需要需要设立传染病医院。;(二)、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行政部门的职责

(国家卫健委)卫生部主管全国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传染病防治及监督管理工作。

;(三)医疗机构的职责;2、应当确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承担传染病疫情报告、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及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

3、承担医疗活动中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监测、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的处置工作。

;4、医疗机构应当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和接诊治疗,书写病历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5、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上级卫生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严重后果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履行通报、报告或者公布职责,或者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的;

(二)未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

(三)未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或发现违法行为不及时查处的;

(四)未及时调查、处理单位和个人对下级卫生部的举报的;

(五)违反本法的其他失职、渎职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卫生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警告;造成严重后果的,降级、撤职、开除,吊销有关责任人的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

1.未按照规定承担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医院感染控制任务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的;

2.未报告传染病疫情,或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的;

;3.未按照规定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接诊、转诊的,或者拒绝接受转诊的;

4.未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实施消毒或者无害化处置的;

5.未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一次性医疗器具未销毁再次使用的;

6.在医疗救治过程中未按照规定保管医学记录资料的;

7.故意泄露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的。

文档评论(0)

学而思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学而思之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