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_T 43932-2024 岩溶流域碳循环监测及增汇评价指南.docx

GB_T 43932-2024 岩溶流域碳循环监测及增汇评价指南.docx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ICS07.060;13.020CCSA4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3932—2024

岩溶流域碳循环监测及增汇评价指南

Guidanceforthemonitoringofthekarstcarboncycleandtheevaluationofenhancedcarbonsinkinkarstcatchment

2024-04-25发布2024-08-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I

GB/T43932—2024

目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总则 1

5工作流程 2

6监测评价内容 3

7技术方法 4

8岩溶碳汇计量及增汇评价 7

9数据库建设 9

10成果编制与提交 9

附录A(资料性)岩溶区类型及特征 11

附录B(规范性)工作量定额 12

附录C(资料性)岩溶流域监测指标和方法 13

附录D(资料性)惰性有机碳测定 14

附录E(规范性)成果报告编写提纲 15

参考文献 16

GB/T43932—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自然资源与空间规划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曹建华、黄芬、白晓永、岳跃民、杨慧、张春来、肖琼、孙平安、于奭、王培、康志强、张连凯、章程、朱同彬、何师意、张强、李建鸿、刘文。

GB/T43932—2024

岩溶流域碳循环监测及增汇评价指南

1范围

本文件给出了我国岩溶流域碳循环监测及增汇评价工作的总体原则、工作流程、监测评价内容、技术方法和成果编制的建议。

本文件适用于降水作用下我国岩溶流域碳循环监测及增汇评价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2719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规范

GB/T14158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比例尺1:50000)

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岩溶流域karstcatchment

流域内碳酸盐岩面积不小于10%,赋存的地下水或地表水体中重碳酸根浓度不小于1mmol·L-且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根型的地表或地下水系的完整集水区单元。

3.2

岩溶碳循环karstcarboncycle

在岩溶流域中,碳酸盐岩风化溶解消耗大气或土壤中的二氧化碳(CO?)形成无机碳,并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下碳形态相互转化和迁移的过程。

3.3

岩溶碳汇karstcarbonsink

通过岩溶碳循环吸收大气或土壤中的二氧化碳,并储存于水体中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3.4

人工增汇artificailcarbonsinkincreasing

通过实施人工造林种草、土壤改良、引入外源水、水生植物培育等活动,促进岩溶作用吸收更多的大气或土壤中CO?的过程。

4总则

4.1概述

4.1.1调查岩溶流域地质、水文等结构特征;监测岩溶碳循环过程中碳的来源、迁移、转化过程、赋存形

2

GB/T43932—2024

式及分布特征和通量。

4.1.2建立岩溶地区碳循环及增汇数据库,编制岩溶碳循环及碳汇效应图件,评估岩溶碳循环过程中碳的源汇效应,计算典型流域岩溶碳汇强度,开展岩溶碳汇强度及增汇评价。

4.1.3重点分析监测区岩溶碳汇的主控因子,优选增汇技术方法,服务国家和地方增汇需求。

4.2总体考虑

4.2.1在满足工作区总体规律把握的基础上,宜优先考虑在已开展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或环境地质调查的区域开展工作。

4.2.2根据岩溶的出露条件和岩溶发育特点,将中国岩溶区划分为南方岩溶区、北方岩溶区和青藏高原区(

文档评论(0)

馒头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3004103100003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