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2平行线及其判定5.2.2平行线的判定教案.doc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2平行线及其判定5.2.2平行线的判定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平行线的判定

年级

科目

数学

任课教师

授课时间

课题

5.2.2平行线的判定

授课类型

新课

课标依据

掌握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一、教材分析

本课学习由平行线的定义难以判断两条直线平行引入对于平行线判定方法的探究.先由平行线的画法得到判定方法1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上看,初一学生年龄小、爱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注意不够广泛。从学生的认知特点上看初一学生只局限于一问一答是的简单推理,不善于进行连续推理。

从知识经验来看,学生已经具备了对顶角邻补角角分线的性质互余互补的性质等基础知识但只是用于小题或计算而非符号推理,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理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一: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会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进行简单的几何推理

过程与

方法

经历平行线判定方法一的发现过程,体验数学语言进行推理的简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用数学实验得出几何规律的重要性与合理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

重点

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教学

难点

用数学语言表达几何的推理过程。

五、教法学法

启发引导,问题驱动,合作交流,讲练结合。

六、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复习:你会用直尺和三角板推画平行线吗?请画一画。

2.学生画好后,教师出示图1,并提问:

在推画平行线的过程中,有哪些量保持不变?

合作探究、获取结论

1.讨论:

(1)上面的画法可以看作是哪一种图形变换?

(2)在画图过程中,什么角保持不变?

(3)把图中的直线、看成被AB所截,则和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4)你能用数学语言叙述上面的结论吗?

2.在学生讨论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小结平行线的判定公理: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若同位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即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2

1

2

A

B

C

D

∵∠1=∠2

∴AB∥CD(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

㈡例题教学,体验新知

l212l1l33例1已知:如图,直线

l2

1

2

l1

l3

3

解:∥

理由:∵∠2+∠3=180°(邻补角的定义)

∴∠3=180°-∠2=180°-135°=45°

∵∠1=45°

∴∠1=∠3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想一想:∠3还可以是哪个位置,你能证明∥

例2、“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是否可以看成平行线判定方法的特殊情形?

b

b

1

2

a

c

∵a⊥b,c⊥b,(已知)

∴∠1=∠2=90°(垂直的定义)

∴a∥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议一议:

通过观察,一排旗杆都平行。那么,任意找两根旗杆,请说明一下它们为什么平行?你是如何作判断的。

结论: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㈢变式练习:

1、⑴∠DEA=130°,当∠BCE=_时,会使得DE∥BC.

⑵判断:若∠1=89°,∠2=89°

则a∥b。()

AB

A

B

C

D

E

1

2

a

b

2、火眼金睛,找出图中的平行线

CADB

C

A

D

B

E

F

如果∠ACD=∠F,则__∥__

如果∠DEC=∠BCF,则_∥__

㈣小结:

(1)在本节课的活动中,你有哪些收获?

(2)如何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复习已学过的知识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刺激学生的原有认识结构,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激情。

通过方法点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

通过学生练习,对有关知识加以巩固,让学生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