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为核心,让“意义”与“关系”比翼齐飞》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docxVIP

《逆为核心,让“意义”与“关系”比翼齐飞》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逆为核心,让加减法“意义”与“关系”比翼齐飞

——谈《加法和减法》一课的实践与思考

慈溪市崇寿镇中心小学朱孟迪

【摘要】加法概念与学生经验相符,容易建构;减法概念与原有经验偏离,较难构建。减法没有专属自己的概念词,是从“逆关系”的视角加以描述,随着负数的引入,减法终将纳入到加法体系。因此,加法模型是四则运算的基础,更是构筑数学知识大厦的重要基石。教学中,紧抓“逆为核心”的教学策略,可以实现加法与减法的意义共同推进,加减各部分间的关系比翼齐飞。

【关键词】加法意义减法意义逆运算加减关系

《加法和减法》这节课主要有两大教学任务,即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这节课常见教学流程是:呈现加法学习素材→建构加法概念→举一反三丰富素材→发现加法各部分关系→建构减法概念→讨论各部分关系→练习深化。但这样将加法与减法的概念分离、将各部分关系分开,使得教学整体性不强,结构松散,学生会因为学习内容缺乏挑战性、概念的抽象过程具有枯燥性而觉得索然无味。

那么,是不是能找到一个点,将散乱抽象的点状学习材料都“串”起来,“拎”起来?

一、寻找思维依据:在概念与关系中找到“逆为核心”

(一)“加减概念”的价值取向——“逆为核心、概念同行”的可行性

1.建构“加法概念”的思维依据

每一个概念的产生都有丰富的知识背景和学生的经验背景;任何一个概念的获得都是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归纳、总结而得的。《小学数学中的基本运算》指出,加法有两种:一种是对应,一种是定义。小学教材一般采用的是定义或者不下定义的方式,鲜有对应的方式呈现。常见的定义如下:

定义一:加法是基本的四则运算之一,它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变成一个数、量的计算。(百度百科)

定义二: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人教版教材)

定义三:求两个数的和的运算,叫做加法。(上海版教材)

对比这些定义,我们发现它们大同小异。

从数学逻辑上来分析,加法的概念建构除理解意义外,还要关注如下思维:(1)理解等号的对称性。如1+2=3,3=1+2,这对接下去加减法关系的教学,有一定的帮助。(2)关注数学的抽象性。数量是对生活的抽象,而数是对数量的抽象。如学生自主表征“1+2=3”时,他们可能举例:1个苹果与2个苹果合并起来就是3个苹果,其实质为“把两个数量合并成一个数量”,还需抽象至把“1”和“2”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3”的运算。

从学生经验上来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加法运算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他们缺少对加法本质的抽象概括。教师引导并提炼加法的概念,比较容易,因为其概念本质与学生头脑中的原有经验一致,是顺学而导,关键点是提炼出“合并”这个关键词。

2.建构“减法概念”的思维依据

阅读相关资料,我们发现减法一般有两种定义,

定义一: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定义二: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对比两种定义,随着学习的深入,尤其是数系的扩充,定义二更有生命力。

从数学逻辑上来分析,建构定义二时必须从加法切入,它完全站在“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这个角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减法的概念没有自己的专属词,而是仅仅依托加法定义中的“加数”与“和”。可见,减法的概念完全建立在“逆运算”这层关系上,这为“逆为核心”的教学提供了充分条件。

从学生的经验上来分析,学生从一年级开始感悟最多的是定义一,头脑中有着十分丰富的表象,倘若让他们自主表征,其思维必定会纠缠于定义一上,你不能说它错,但又难以引导至定义二。因此,要想建构定义二并不容易。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加法的概念学生容易理解,它是建立在学生原有认知上的,而减法的概念比较难理解,其呈现方式与学生原有经验出现偏差,这就需要老师创设合理情境,进行必要引导。我们可喜地发现,减法的概念完全建立在“逆运算”这层关系上。虽然减法概念的建立和理解,需要学生调整已有认知结构,对原认知经验进行改造,但只要借助“逆”关系,就可以顺学而导,这为“逆为核心”的教学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二)“加减关系”的价值取向——“逆为核心、关系同行”的必要性

1.建构“加减内部关系网”思维依据

在加减概念的支撑下,学生再度认识了各部分名称,通过讨论与总结,教材呈现如下两组关系。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我们发现,这些关系是按“加法内部关系”与“减法内部关系”进行罗列的,其重点是根据这些关系来帮助学生解决相应的名称对应下的数据。例如,3+()=5,可以看出“已知加数3与和5,求另一个加数是几”,可以根据“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个关系来计算,即5-3=2。

当我们再

文档评论(0)

风的故乡 清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风的故事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