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中国公共外交的认识.pdf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对中国公共外交的认识

【摘要】在全球化时代,公共外交的主体逐渐由单一的政府变成了“政府——

公众”和“公众——公众”的二元模式,这使得公共外交的内容更加丰富也使得

公共外交的工作更加复杂。中国的公共外交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印迹,并一直伴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和成立。在现阶段,中国更加注重公共外交在塑造中国国际形

象的重大作用。积极争取举行和参与各种国际重大活动,向外界展示中国。在现

阶段,中国的公共外交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由于起步较晚,中国在发展公共

外交时首要的工作还应该是积极拓展中国公共外交的平台。在发展中国公共外交

时,要注意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充分发挥中国深厚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同时,应该避免公共外交“万能”的倾向,清醒认

识“硬实力”的根本性作用。

【关键词】公共外交历史与现状公共外交平台协调合作硬实力

一、关于公共外交概念的界定

对公共外交概念、内容的界定,学术界已经有了诸多详尽的介绍和分析,而

且似乎有了基本统一的结论。美国学者埃蒙德·格里恩在1965年首次使用“公共

外交”一词时,将其定义为:“公共外交旨在处理公众态度对政府外交政策的形

成和实施所产生的影响,它包括超越传统外交的国际关系领域:政府对其他国家

舆论的开发、一国私人集团与他国的互动、外交使者与国外记者的联络等。公共

外交的中心是信息和观点的流通。”美国国务院编的《国际关系术语词典》中认

为,公共外交是指“由一国政府支持的主要通过出版物、电影、文化交流、广播

和电视告知、影响他国公众舆论的项目”。我国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基本没有大的

分歧。百度百科对公共外交所下定义比较有代表性:“公共外交”是一种面对外

国公众,以文化传播为主要方式,说明本国国情和本国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活

动。它对政府的外交工作有相辅相成的支持性意义。一般认为公共外交有两大基

-1-

本特征。一是行为对象是另一国的公众。公共外交的对象应当针对外国的公众舆

论,通过影响外国的公众舆论,进而影响外国政府的外交政策。二是行为主体是

一国政府。如果仅仅是民间的交流和社团之间的交往,不能看作是公共外交的内

容。从美国方面最早给公共外交下的定义看,公共外交还有一大特性,那就是公

共外交是通过媒体手段实现的。因为“公共外交的中心是信息和观点的流通”。

但是,随着公共外交实践的展开,公共外交的某些特征显然在发生着悄然变

化。其中最主要的变化在于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不再局限于政府的外交部门,而

是遍及政府的其他任何一个可能的部门;不再局限于政府,而是遍及民间;不再

局限于集体和组织,而是遍及个人。从事这一工作的资深官员赵启正认为公共外

交涵盖“政府对政府外交”以外的各种对话方式,包括双方或多方的“官方——

民间”或“民间——民间”的各种直接交流。这其中民间力量所扮演的角色无疑

是举足轻重的。其实,这不仅仅是一种理解和解释,而是公共外交的现实。随着

公共外交实践活动的深入,公共外交有了新解,那就是除了政府对本国民众和外

国民众开展的外交活动之外,民众与民众之间的“外交活动”也被囊括进公共外

交的范畴。换句话说,政府与政府之间的“政府外交”之外的外交活动都可以看

作是公共外交的范畴。

二、中国公共外交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外交中虽然没有公共外交思想的系统表述,但公共外交的实践由来已

久,主要表现为对外宣传、国际交流和传播活动。从思想渊源看,中国传统文化

中早有公共外交思想的萌芽。历史上的许多古训至今广为称颂,比如“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道”得传,或“传道”尔后方能获助;所谓战争获胜三要素“天

时、地利、人和”中的“人和”,“师出有名”,以及“名正而言顺”、“言顺

而事达”等等,其中包涵了丰富的公共外交思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国共对峙时

期,国民党政府已懂得对外树立良好国家形象的重大意义。而中国共产党也明白

国外媒体的强大力量,在尚未取得国家政权之时便已经开始进行相应的对外事务

活动。例如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邀请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对中国的土地

革命进行报道以及随后其在华见闻《西行漫记》在海外出版,就带有一定的公共

-2-

外交色彩。《西行漫记》在对国外

文档评论(0)

137****97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