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生活教育理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论文.docx

运用生活教育理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7

运用生活教育理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摘要: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大有裨益。本文在对“生活教育”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课堂生活化”、“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多样化”三个维度阐述如何运用该理论。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生活化

陶行知行先生的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和预见性,对当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生活教育理论是其思想的核心和精华部分,该理论强调教育与生活的关联性,重视从生活出发开展教学。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能够帮助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现课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的经验相统一,对发展学生的生活实践技能、教师完成教育目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都大有裨益。

一、“生活教育”的理论分析

1.生活教育的目的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一生坚决批判和反对旧传统中封闭式的、僵化的教育;倡导开放型的、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新型教育。这具体表现在他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上。

生活教育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目的,同时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与教育对象的不同规定了具体培养目标,其核心就是启发儿童、青年、人民大众改造社会生活的觉悟、手脑结合的实践创造能力,去改造生活,创造新的人生,创造新的中国、新的世界。

2.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

(1)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有目的生活是有目的教育,无目的生活是无目的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同时,教育又在改造生活。

(2)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认为:“整个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面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他说,“社会即学校”这一原则,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而“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子里一样。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也是陶行知先生最早提出生活教育中的基本原理和校训。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为要避去瞎做、瞎学、瞎教,所以指出‘在劳力上劳心’,以期理论与实践之统一。”这一原理将“做”放在第一位、是完全符合“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认识论思想的。

陶行知提倡“教学做合一”意图之一是改变旧传统教育脱离实际弊端,又是为了把学生从视为“字纸篓,死读书,死教书”的教学转到重培养学生能运用‘活的知识’、有“行动能力”、有“生活力”“有创造力”的轨道上来。

(4)生活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指导意义

陶行知倡导“生活教育”是一份宝贵的教育财富,对现代各类教育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特别是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教育事业伟大振兴更具现实意义。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运用

生活教育的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谈谈如何去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真正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课堂生活化

生活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源头与活水,只有扎根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课堂教学,才能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日益注重课堂教学的时政性和生活化取向,但是一般倾向于选择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为教学素材,而对学生的生活及学生比较熟悉的周边社会生活却常常被“冷落”,导致书本理论与学生生活存在着较远的距离,在学生中容易产生“大而空”的主观印象,这些生活素材不足以为学生顺利进行“意义建构”搭建坚实的阶梯。如果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思想、思维规律等实际情况,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包括乡土资源在内的感性生活题材,让生活成为活生生的教材,并以这些便于学生感知的生活现象为逻辑起点,“以小见大”,“以近见远”,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有利于学生主动、有意义地学习,实现从生活经验到知识理论的飞跃,提升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如果能够将乡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激发学生的爱乡爱国之情,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大有裨益。

笔者在教学《文化生活》的过程中,向学生推荐阅读赵正兰主编的《西楚文化》,并且在上课过程中,对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