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静女》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古诗词诵读《静女》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静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静女》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第一篇,属于古老的爱情诗。该诗借助彤管、荑草意象赞美静女,也折射出礼教制度下民间淳朴、热烈的爱情。诗中的象征、重章叠唱等表现手法对男子追求女子起到了重要作用,构成了该诗的篇性。高一学生对诗歌的类性有一定的了解,但对篇性特征的审美开掘仍存在一定难度。基于此,对本诗篇性的审美开掘成了教学的核心。结合高中语文新课标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诵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意,能清楚讲述故事;

2.通过品读《静女》,了解《诗经》中的风,赏析风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特色;

3.通过联读,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静女》,了解《诗经》中的风,赏析风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通过联读,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教学过程】

一、激兴趣

有句话老师特别喜欢“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今天与大家的相遇,让老师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是的“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故人们,在“0--9”这些数字中,你最喜欢的数字是什么,为什么?(生交流,师适时推动)老师最喜欢数字六(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古代教育的六种科目,《诗经》“六义”),《诗经》“六义”中的风——取“风土”之意,是当时各地民俗歌谣之义,我们今天借助《静女》来了解《诗经》中的风,并且赏析风所具备的独特艺术魅力。

二、品静女

《静女》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觉得静女“静”吗?

1.结合注释诵读全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意,能清楚讲述这个故事并理清脉络。

【点拨】《静女》讲述的是一位青年赶去赴约,而静女却偷藏起来,青年不见静女,心中急切,等待之余不断回忆与静女相处的画面,回忆起静女所赠的“彤管”和“荑”草,心中甚是喜爱。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本诗截取了约会中的三个精彩画面,展开了细腻的描绘。

脉络:第一章:男子赴约;第二章:赠送彤管;第三章:采荑赠别。

2.你觉得静女“静”吗?(辩静女娴静与否,品准确传神笔触)

【预设】观点一:不静。

理由:“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在与男子相约以后,先到的并不是男子,而是本应娇憨的女子,足见静女不静而是大胆热烈。“爱”通“薆”,遮蔽、隐藏,好不容易心心念念的恋人来了,可她却偷偷把自己藏起来了,这种对男子的捉弄展现出静女不静,她是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

在我们的传统的爱情观里,男方应该主动大胆,女方应该含蓄被动一点,但在这首诗中,相比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女方对爱情大胆的追求。“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主动送“我”礼物,足见静女不静,是一个勇敢表达自己爱意的姑娘。

无论是约会比男子先到,爱而不现,还是主动给男子送定情信物,都可以体现静女不静,她是一位天真活泼、调皮可爱、大胆热烈、勇于表达自己爱意的姑娘。

【预设】观点二:静女静。

【点拨】文本以静女描绘女主人公,说明静女可能本身是比较娴静的,而她约男子的地点在城隅,说明她还是比较内敛的,不希望太多人关注。

【资料备答】城隅一词,在《静女》一文不同的注释版本中,两种释义认可度最高,一种是“城角隐蔽处”,一种是“城上角楼”。哪一种更合适呢?我们且看看文中的语境:“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在等我,如果是想让心爱之人早些发现自己,那自然是“城上的角楼”更合适,因为角楼在高处,既可以站得高望得远,又可以让心爱之人早些发现自己。但当与下文的语句联系在一起看时,貌似不太合适,“爱而不见”是隐藏起来不出现,男子才会“搔首踟蹰”尽显心急之态,这样的语境之下自然是“城角隐蔽处”更合适,爱人之间约会的活泼、调皮的意境也因此变得更加回味无穷。

“俟我于城隅”“匪女之为美”这两处的句式为何有变化?袁行霈老师就曾特意强调:顿不一定是声音停顿的地方,顿的划分既要考虑音节的整齐,又要兼顾意义的完整。但《静女》中有两个字很特别,就是“俟我于城隅”中的“于”,“匪女之为美”中的“之”,“于”是状语后置的介词,“之”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我们把这两个字去掉,变成“俟我城隅”“匪女为美”,会发现在语句意思上并不影响原句的表意,而且还可以形成全诗句式整齐的效果,那么为何要放弃整齐的形式而非要加上这两个字呢?(此处要联系这首诗的主题来思考,爱情本就是充满柔情,静女和“我”又是相恋的美好阶段,在四言为主的形式中有两句五言,正是音节与情感的契合。)

《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性之欲”是指人与生俱来的“喜怒哀惧爱恶欲”等“七情”,所以静女本静,是因为七情中的“爱情”而动,爱情使她大胆热烈,活泼灵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8zxcio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