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随堂小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VIP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随堂小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选择题

1.明初推行里甲制,以“十户为甲,十甲为里”,并在乡里组织中设老人制度与里甲制并轨,以便强化对基层政权的管理。清代地丁制度推行后,雍正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十家牌法和保甲制,“十户为牌,十牌为甲,十甲为保”。上述现象表明()

A.农村地区的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地方社会阶层变动引发社会变革

C.地方基层管理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困局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日益固化

2.《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馑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义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的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A.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B.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C.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D.政府无偿救济,力求社会公平

3.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户籍制度始于周朝,至秦朝初具规模,从商朝的“登人”到汉朝的“编户齐民”,再到宋朝的保甲制,它通过体系完备的社区组织、行政网络克服了人口分散居住的特点,建立起了自下而上的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我国历代政府之所以重视户籍管理,最主要的原因是()

A.严防农民串联造反

B.便于国家征集劳役和兵役

C.便于统治者了解民情

D.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

4.商鞅变法时建立的乡村基层组织即乡里什伍制,后世王朝大多得以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如汉代的乡里什伍制、唐代的乡里保邻制、宋代的保甲法、明代的里甲制等。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A.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

B.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

C.基层自治意识的增强

D.后世王朝缺乏创新精神

5.中国人重血缘和亲情,中国基层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中国历代统治者深知,将皇权深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在广大乡村更多地利用乡绅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通过宗法纽带加强地方治理

B.切实保障乡民参政议政权利

C.大一统思想根植于历史传统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6.宋朝张载提出:“宗法若立,则人人各知来处,朝廷大有所益。”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族、义恤乡里以及设立“义仓”“义学”“义冢”等。这一风气逐步盛行说明()

A.上古宗法制度得到重建

B.社会各种矛盾日趋激化

C.政府强化对户籍的管控

D.宗族内部救助活动逐渐兴起

7.西汉时期政府实行编户制度,将民户的一些基本情况详细登记在户籍上。这一制度的实施()

A.增强了国家治理能力

B.加重了普通民众的负担

C.旨在掌握人口真实情况

D.增强了封建国家的财力

8.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以“黄籍”进行登记管理,对从北方南渡而来的侨居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管理,且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时期,政府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使白籍人口土著化,并承担赋役。这说明()

A.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南方

B.少数民族逐渐封建化

C.社会动荡,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D.户籍为赋役征发服务

9.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进行人口控制;《唐律?户婚律》规定“父母在,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明代户分军民匠三等,所有人户不得随意迁居或者是外出……我国历朝重视户籍管理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

B.保证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兵源

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D.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

10.朱元璋立国定策的根本宗旨,就是要让他统治下的臣民能重新安于士、农、工、商四种身份,让传统的四民各守本业。嘉靖六年,明世宗下诏:凡是寄寓已久,且在北京置有产业的人,允许他们在北京宛平、大兴二县附籍。这是官方正式下令,允许附近居住的居民在当地入籍。这一举措()

A.主要针对明初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情况

B.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D.反映了明朝社会治理的进步

11.张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写道:“西汉时期……采用了编户以及乡亭制等有力措施……采取了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上的办法,以使土地得以充分有效的利用。”这说明汉代户籍制度()

A.开始加强对基层控制 B.减轻了对民户的控制

C.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 D.为历代的王朝所沿用

12.据《汉书?百官公卿志》记载,秦汉时地方沿袭乡里自治制度:百家为一里,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啬夫、游徼。三老管教化,体制最尊;啬夫职听讼,收赋税,其权尤重;游徼管治安,均由当地推举名望之士充任。据此,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郡县二级体制难以直

文档评论(0)

知识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知识、分享快乐!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