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练习:第五单元第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docxVIP

高中历史练习:第五单元第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服饰是一种文化,它具备多元性和发展性。下图是近代经过改良的旗袍.最早与旗袍名称相关的民族是()

A.汉族 B.蒙古族

C.回族 D.满族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旗袍是满族女性传统服装,可以判断最早与旗袍名称相关的民族是满族。

答案:D

2.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解析:民国的建立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A、B、D三项分别从婚俗、服饰、打扮等方面反映了民国初年人们思想的进步,C项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传统风气。

答案:C

3.如图是一幅民国时期时尚女性的图画,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在风俗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人们的生活已经完全西化

B.大部分国人已采用西方生活方式

C.中西文化习俗共存共容

D.国人固守自己的传统社会习俗

解析:从图片的穿着看,是改良后的旗袍,反映了中西结合的特点。

答案:C

4.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的打扮从整体样式、色彩看都比较单调,其主要原因是()

①当时商品供应匮乏②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③人们不喜欢穿着打扮④受民国时期服饰的影响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解析:20世纪70年代,中国处于“文革”时期,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环境的影响,人们的着装偏重于简单化、革命化,①②正确;③不符合常识;“文革”时期的服装与民国时期相差甚远,排除④。

答案:C

5.2015年3月18日上午,安徽首个省级“菜篮子工程-—合肥徽商大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正式对外开门营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政府倡导发起“菜篮子工程”,

A.促进农村蔬菜生产B.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C.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D.促进城镇居民的消费

解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为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改善人民生活,政府积极倡导发起“菜篮子工程”.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20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两则材料,概括清末民初社会观念的变化。

(2)两则材料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习俗的新气象,比较其形成的不同。

答案:(1)从维持中国旧俗、恐惧排斥新事物,到认同西方先进文明、接受追求新潮。

(2)材料一:对待西方物质文明,通过实践体会其优越性,从而逐步认识接受。材料二:对清朝及传统旧俗的不满;在辛亥革命推动下民主共和、平等自由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进步人士的提倡,社会心理的认同等。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基础巩固

1.戊戌变法期间,有人作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式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反清革命 B.易服、废止缠足

C.全盘西化 D.倡导婚姻自由

解析:“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反映的是“易服”,“脚跟形式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反映的是废止缠足,B项正确。

答案:B

2.“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B.清朝C.民国D.新中国

解析:材料中“番菜”“刀叉”“香槟”均是西餐所含的内容。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结合题干“最早的信息,由此推断是清朝晚期。

答案:B

3.1863年3月7日,《上海新报》上刊登了如下的启事,

A.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B.通商口岸的生活已发

文档评论(0)

育人读书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从事教育工作10年,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