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道德教育与现代道德教育的差异分析-伦理道德论文-社会学论文.pdfVIP

传统道德教育与现代道德教育的差异分析-伦理道德论文-社会学论文.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道德教育与现代道德教育的差异分析-

伦理道德论文-社会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自殷周变革之际,周人将以道德为内容的人文精神注入殷商

的宗教生活,从而推动中华文化由敬天转向敬德、由天道转向人伦以

来,历朝历代,无不如孔子所言: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学而》)。因此,3000多年来,整

体而言,道德教育不仅一直位居我国教育的中心,成为我国教育的主

题,而且在大多数时候都有效地发挥着传承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明、

传递时代主流价值观念的正向作用。然而,直面当下,一个不容否

认的事实是,以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塑造社会理想道德人格为根本

目标的道德教育,其功效时时面临实践的拷问。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

是,新中国成立66年来,我们一直在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

但近三十年来,我国的信教人数却在不断增长,而且、高收入者、

城市居民和中青年的信教比例不断增加。[1]

相反,英国广播公司(BBC)2011年3月22日报道:宗

教在澳大利亚、奥地利、加拿大、捷克、芬兰、爱尔兰、荷兰、新西

兰、瑞士9个国家可能走向消亡。[2]不难看出,在我国社会由传统

走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道德教育没能为人们提供足够的精神支撑,

没能为人们提供足够的安身立命之本。面向这一时代课题,本文拟从

时代伦理由传统向现代的客观转换角度,谈谈自己的理解,以期为我

国道德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点浅薄建议。

1血缘伦理:传统道德教育的立足点

道德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明确的,就是建构道德教育对象的

主体德性。而要建构道德教育对象的主体德性,离开道德教育对象

的主体自觉,是不可能完成的。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仅仅起到一个给予教育对象以道

德认知的作用,仅仅起到一个唤醒教育对象情感共鸣的作用。在其

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是,道德教育对象的情感认同,道德教育对象的

自觉内化和外化,即在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将认知的外在的伦理准则、

道德规范自觉转化为自身内在的道德意识、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

进而将自身内在的道德意识、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自觉转化为外在的

道德行为,累积为道德习惯。而要获得道德教育对象的情感认同及其

自觉的道德内化和道德外化,关键取决于我们的道德教育内容对道

德教育对象的经历、体验和生活是否具有解释力,亦即是否贴近道德

教育对象成长和生活的伦理背景、伦理困惑和伦理问题。从这一意

义上说,当前道德教育功效的式微,在学理上,根本性的问题在于,

没有界划清楚作为道德教育背景的伦理和作为道德教育目标的德性;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我们总是基于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科学的界定而

把伦理和道德相混淆了。

在日常生活、日常交往和日常表达中,把伦理和道德这两个

概念不加区分地使用,是没有大碍的,也是能够明白所要表达的意思

的。但在道德教育这一专业领域,如果不加以严格区分,就会导致

问题无着落,内容无实指。于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指向的实实在在

的道德教育,虚化为一种空对空的理论传授和道德说教。结果,教

者稀里糊涂地教,学者稀里糊涂地学,教了等了白教,学了等于白学。

甚至更极端的,不教不学,倒还明白;教了学了,反倒糊涂了。

关于伦理与道德的区别,我们首先从一般用语层面来感知,

然后从学理层面来分析。在一般用语中,形容人,用的是有(没)

道德的,而不用有(没)伦理的;形容人的代际关系的错乱,用的是,

而不用乱德;学科名称,用的是伦理学,而不用道德学;对伦理学内部结

构的细分,用的是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德性伦理学,而不用元道

德学、规范道德学、德性道德学.学理层面,《礼记乐记》:凡音者,

生于人心也;乐者,通伦理者也。郑玄注:伦,犹类也,理,分也。

将生于人心与通伦理综合起来看,伦理即人伦之理。因此,朱熹说:

正家之道在于正伦理,笃恩义(《朱子语类卷七二》)。道德呢?《礼

记曲礼》:道德仁义,非礼不成。道德与仁义并列,亦即一种基于内

心信念的良好社会意识。因此,韩非子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

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在西方,黑格尔在《法哲学

原理》一书中明确区分伦理与道德,并认为伦理比道德层级更高,道

德是主观的,伦理是抽象客观意志和个人主观意志的统一。由此可知,

伦理和道德至少存在这样三个方面的区别和联系:(1)伦理更多强

调客观的、外在的、社会的,道德更多注重主观的、内在的、个

文档评论(0)

135****827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