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课异构谈高中数学课堂引入的有效策略 .pdf

从同课异构谈高中数学课堂引入的有效策略 .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炯卷引

摘要:同课异构是指两位或多位教师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实际的教学条

件和教师自身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同课异构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

钻研教法和学法,以便为集体研讨提供良好的研究平台,它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和教学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文章针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数学必修四第三章第一课时“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结合两位教师的课堂引入实例、

观测与调查数据,分析了有效引入的构成特征及意义。

关键词:同课异构;教学内容;学习兴趣

一、案例呈现

一)教师A的引入实录

教师用PPT展示问题:“学校行知馆对面的小山上有一个凉亭。为了测量凉

亭的高度,高二某学习小组在地平面A处测得AC两点间的距离为26m,从A

处观测凉亭底端的仰角为60。,顶端的仰角为75。,求这座凉亭的高度。”

教师:“同学们,这是一个实际问题,求解实际问题时,一般先建立数学模

型,你能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吗?请小组进行讨论学生热烈讨论,教师巡视)。”

近2分钟后,教师展示了两份学生画出的图形,给予肯定,同时指出问题,

然后在投影上显示自己画出的图形,引导学生解析问题:

在RTaABC中,

*•sinZCAB=sin60°=,cos/CAB=cos60°=,

「・AB=ACcos60°=26x=13,

BC=ACsin60°=26x=13。

在RTaABD中,BD=ABtan75°=13tan75°,

于是CD=BDBC=13tan75°13。

教师:“怎么求tan75°呢?tan75°=tan(30。+45。),那么tan(30°+45°)

又该怎么求呢?它等于tan30°+tan45°吗?本节课大家就来研究如何用。,6的

三角函数值表示出a+p或ap的三角函数值。首先大家一起探究如何用a,p的

正弦、余弦值来表示cos(ap)的三角函数值引入课题:3.1.1两角差的余弦

公式)。”

教(二师)B的引入实录

教师:“同学们,请看下面三个问题(投影显示)。1.若a=30°,阡30。,

贝0cosa=__,cosp=,cosa+cosp=,cos(a+p)=___。2.若a=60。,

p=60°,贝0cosa=,cosp=___,cosa+cosp=,cos(a+p)=___。3.cos

(a+p)=cosa+cosp成立吗?”

学生分别回答上述三个问题。

教师:“4.若a=30°,阡45。,则如何求解cos(a+p)呢?本节课大家就一

起探究如何用a,6的三角函数值来求解cos(ap)的值(引入课题:3.1.1两

角差的余弦公式)。”

二、课堂情况统计

本文对两位教师的课堂表象做了一些统计:从课堂讲授的时间分配来看,在

内容引入上,教师A用时12分钟左右,教师B用时1分钟左右;在公式推导上,

教师A用时13分钟左右,教师B用时15分钟左右;在例题讲解、知识巩固和分

组探究方面,教师A用时约8分钟,教师B用时约23分钟。很明显,教师B

有效整合了教材内容,把时间重点安排到知识的重难点上,如公式推导、练习巩

固以及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上。

根据不同时段统计的学生情绪反应曲线图来看,A班学生的情绪落差较大,

呈现出先高后低并逐步下降的态势;而B班学生,虽前期表现平淡,但随着教学

内容的推进与深入,情绪不断高涨,班级教学氛围逐步活跃,尤其是在练习巩固

学生演板、师生点评和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阶段,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很明显,

教师B的教学,把教育心理学中的“注意力曲线”理论运用得恰到好处,依据学生

在课堂上的情绪状态和需求制订了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等

手段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保持了对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从而有效提高

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满意度。教师上课结束后,本文对学生做了一个简单的问卷

调查。当问到“你知道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实际用途吗”,A班有79%的学生知道,

不清楚的有14%;B班却有39%的学生知道,不清楚的有17%,这也与B班教

师在这一节课中重视知识解决习题而没有解决实际问题有关。当问到“你对教师

的引入方式满意吗”,A班有63%的学生回答满意,B班有84%的学生回答满意。

文档评论(0)

昊天教育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自由职业者。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