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作为崇尚悟性的创造智慧与创新精神的.pdfVIP

道家文化作为崇尚悟性的创造智慧与创新精神的.pdf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道家文化作为崇尚悟性的创造智慧与创新精神的

创造性是人应该具备的一种重要素质。但无庸讳言,当代人比较

崇尚理性和工具理性,而对于孕育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悟性,反而

比较缺乏。虽然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对创造精神的培养,

也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问题,但是,对如何培养创造性这一重要

问题的探讨还未能充分展开。诸如为什么会造成创新精神的缺失;创

造精神、创造动力来自哪里;创造的根基是什么等等问题,都未得到

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因此真正提出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都还不够。

这里着重要提出的问题是,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悟性

智慧,它在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上有着不可低估的能量和

价值。但是人们在关注创新精神的培养时,却未能充分重视这一点。

中国传统的儒道释三家文化都具有丰富的悟性智慧,而道家文化在这

方面尤为突出。道家文化的悟性智慧具有常青的意义,它的智慧之水

曾经灌溉过历代人的心田。但是由于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相对淡漠,

道家文化的悟性智慧被“悬置”,甚至鲜为人知。本文着重探索和领

会道家文化的悟性智慧,其目的在于引起对传统文化精华的重视,更

好地利用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为培养当代人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

服务。

一、道家对“与道为一”的追求

道家文化的根本和核心是“道”。“道”的非实体性,使之不能对其

定义,不能问其是什么,而只能加以描述。老子说:“道生一,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所谓“生”所描述的,就是创生,就

是创造。老子揭示了“道”是创生之本,创造之源,创造之境。“道”

最具原创性,它可生一、生二、生三乃至万物。wwW.133229.cOM“道”

何以能“生万物?”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

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

中有信。”[2]“惚兮恍兮”、“窈兮冥兮”生动表明“道”不是

一个实体,它展现的世界是动态的深邃的无所不包的。“道”“有

象”、“有物”、“有精”、“有真”、“有信”所描述的,都体现

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真本然,它“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

固存”[3]。“道”之“象”、“真”、“精”、“信”,都是对创

造的基因或创造的根本的描述。庄子曾以象征比喻说“道”:“在太

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

古而不为老”[4]。从中可见,“道”是一种大境界,大视域,大自

由,大本质,大基础,它无穷无限,无所不在。“道”可“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5],“万物恃之以生而弗辞,成功遂事而弗名有,衣被

万物而弗为主”[6],“道”是纯粹自然无私、无为而无不为的。老

庄这些关于“道”的描述,都生动表明“道”具有最高的创造精神,

是最高的创造智慧。道家认为只有以“道”为本,由“道”观物处事,

才能“通于一而万事毕”,即“与道为一”,才能更好地进行人生创

造,通达人生的高境。因此道家提出“圣人抱一,为天下式”[7],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8],这里的“一”就是“道”。道家常

用“一”来表示“道”。“为天下式”“为天下正”,都是说体“道”

乃是社会人生的根本,必由之路。通观整个道家文化,可以看到道家

把“与道为一”视为社会人生的理想状态和最高境界,“与道为一”

是道家最根本的追求。那么,落实到现实人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创造,

怎样才是“与道为一”的境界,道家对此的追求意义何在,于此有着

怎样的创造智慧?我们可以通过《庄子》的一些寓言来理解这些问题。

《达生》通过“梓庆为鐻”的寓言,描述了“与道为一”的创作大境

界:“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

‘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

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齐通斋,下同)以静心。齐三曰,

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

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

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

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这里有几个地方值得我们认真体悟。首

先,梓庆制鐻,达到“见者惊犹鬼神”这样鬼斧神工、出神入化的境

界,其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有“术”,而在于“有一”。这里的“有

一”就是“有道”。如上所论道家常以“一”示“道”,“侯王得

一”,“圣人抱一”,“通于一而万事毕”,其中的“一”都是表

示“道”。梓庆的创作之“道”,是通过“心斋”,进入到“与道为

一”的创造之境。所谓“心斋”就是祛除一切私欲杂念,使心灵处于

文档评论(0)

139****11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