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清音”在重庆地区的传承与保护.pdfVIP

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清音”在重庆地区的传承与保护.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清音”在重庆地区的传承与

保护

“四川清音”由明、清时代的南北俗曲发展而来,是集民歌小调、

文学、音乐于一体,集纳了地方语言、文化、地域风貌而形成的川、

渝地方说唱艺术形式。自1930年成立清音歌曲改进会“”进入清音繁

荣期以来,先后经历了革新、断层、复苏等不同阶段,随后进入了90

年代以来的清音衰微期,作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与

保护已迫在眉睫。2008年6月,四川省成都艺术剧院申报的“四川清

音”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重

庆市曲艺团申报的“四川清音(重庆)”入选重庆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5月,重庆市曲艺团申报的“四川清音”入选文

化部公布的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扩展项

目)。

对四川清音的研究整理,主要包括两部分文献。一是曲目整理及

创作指导类的书籍。二是研究论文,在中国知网输入“四川清音”篇名

检索仅得到16条结果,其中硕士论文2篇、期刊11篇、报纸3篇。

扩大为主题检索,得到124条结果。这些成果主要涉及历史渊源、人

物介绍、曲牌唱法、改革创新等方面,虽然为四川清音的研究奠定了

一定基础,但不足也很明显:一是深度、厚度不足,一般介绍居多;

二是重实践轻理论,经验交流较多;三是重微观轻宏观,对其总体性

认识和宏观保护对策论述不足;四是较严重的地域偏向,大多成果主

要围绕成都地區而言。成、渝两地的四川清音能够分别列入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明在两地形成了不同特点。就清音传承而言,

重庆清音留下来的史料更多,有重要的改革创新,十分值得重视。鉴

于目前研究集中于成都清音,本文通过对清音传承人的走访,查阅了

大量史料,试图理清重庆地區四川清音的传承线索与艺术经验,为当

前“四川清音(重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建议。

二、重庆地區四川清音的历史传承

四川清音早期并无清音“”之名,而是称为唱小曲“”、唱小调“”,或

因其伴奏乐器称为唱月琴“”、唱琵琶“”,又以闯荡江湖的演出形式称

为唱海湖“”。到乾隆、嘉庆年间已进入繁盛期,形成了上河调(流行

于成都)、中河调(流行于泸州、宜宾)、下河调(流行于重庆)三种

不同唱腔风格,但具体传承线索不太清楚。民国初年,重庆茶楼中演“

唱清音的艺人,都挂牌以叙泸名角,自称”。到1930年代才以清音“”

命名,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四川清音”。重庆地區清音的传承大

致可从叙泸名角“”时期算起,但到1930年后才有较清晰的传承线索,

至今已有8代传承人。笔者经过对李静明、谭伯树两位老艺人的走访,

根据他们口述及手写列出的名单,整理出重庆地區8代清音艺人传承

表。

从上表传承人数及地域可看出,新中国成立之前,重庆地區四川

清音传承人数较多、地域较广,虽总体上处于繁荣状态,但亦较为零

散。新中国成立后,人数相对较少,但出现了邓碧霞这样对清音发展

做出重大贡献的优秀演员,清音在整体上得到了提高。根据上述传承

人线索,以新中国成立前后为界,重庆地區清音传承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的重庆清音传承。

目前有记载的传承可追溯到清末民初。从叙泸名角“”时期开始,

重庆清音就已颇具规模。当时的清音传承主要采用家班传承方式。所

谓家班“”,即以家族传承、收养义女或收徒等方式,一边传艺,一边

挂牌演出,形成以家族为组织单位的家班“”。清末民初,彭国安(月

琴工匠)、文兴发(身份不明)二人,看到常在烟馆、酒馆、茶馆钻“

格子”的清音演唱生意很好,于是开始抱姑娘“”,将这些收养的女孩子

送去学唱清音,在重庆成立了第一个清音戏班。此后,重庆地區家班

盛行,家班中有专门负责教习的清音师傅,清音艺人则多为穷苦人家

的孩子以抱姑娘“”形式加入家班,家班学员

文档评论(0)

152****57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