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简洁文字后的深意:《登泰山记》教学内容重构及教学建议.docxVIP

追寻简洁文字后的深意:《登泰山记》教学内容重构及教学建议.docx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追寻简洁文字后的深意:《登泰山记》教学内容重构及教学建议

【摘要】《登泰山记》是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姚鼐创作的一篇经典文言散文,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三种不良的教学倾向:一是将其当成文言进行古汉语教学,有“言”无文;二是将其当成散文鉴赏课教学,有“文”无言;三是将其当成“义理、考据、辞章”进行创作论印证式教学。在新课标的统领下,实施新教材教学时,教学内容的确定需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编者意图、文本特征以及具体学情。基于此,本文提出《登泰山记》单篇文本核心教学内容:一是随文积累文言现象,理解欣赏文章的语言表达;二是追寻姚鼐平淡、洗练文字背后的深意,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在教学中将其落地、落实,可实现《登泰山记》文本核心的教材价值和教学价值。

【关键词】《登泰山记》;文本深意;教学倾向;有效教学内容;教学建议

《登泰山记》是“桐城三祖”之一姚鼐的一篇经典游记散文,该文被收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与苏轼名篇《前赤壁赋》组合成一课,位于第七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中。作为一篇经典散文,《登泰山记》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在学习任务群的视角下,其核心教学内容又是什么?该如何重构?这些都是一线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阅读与思考,简要谈一谈《登泰山记》的教学倾向、核心教学内容的提取与转化,以及相应的教学建议,以求方家指正。

一、《登泰山记》教学倾向分析

笔者在中国知网以“《登泰山记》教学”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共有30篇教学类文章(截至2024年2月16日),时间跨度约40年,最早的是1984年3月,最近的是2023年11月。因为期刊文章上知网有时间差,所以实际上关于《登泰山记》的教学类文章数量应该远不止30篇。通过对这30篇文章的梳理,笔者发现,目前《登泰山记》的教学主要有以下三种倾向。

1.“文言”文样本教学

由于《登泰山记》是文言写就的篇章,所以第一种教学倾向——将其上成古汉语课在部分教师的教学程式中不可避免。这种但凡遇到文言文就在文言知识教学上煞费苦心的教学模式,往往被指责为不了解、不尊重学情的表现。事实上,这恰恰是一线教师对学情深刻把握后作出的选择,因为在一线教师看来,出于应试、成绩的需要,加之学生整体文言素养不高的现实,文言文教学的首选无疑是“文言知识”教学。这种由于洞悉学情而作出的教学选择,出发点是好的,但如果将每篇文言文都讲成古汉语知识积累课,则有“言”无文,鲜活的篇章被过滤掉“血肉”,只剩下文言的“骨架”,这样的学习自然乏味且枯燥。

当然,这并不是说文言知识不需要教,而是要随文积累,不要刻意追求文言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教学上,宜采取探究式学习方法,如此学生才能牢固掌握并迁移运用文言知识,从而避免低效学习和重复记忆。如《登泰山记》第二自然段中的“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对“烛”的意义和用法,教材注释为“照”,这一注释的理据何在?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从语法的角度考察,不难发现其中奥妙。句中“烛”字处于谓语的位置,谓语一般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而“烛”常见的词性为名词,在本句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变成了动词义“照、照亮”,所以此处“烛”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同时不妨拓展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烛照,启发学生思考这里的“烛”的用法,相信经过探究学生能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和名词作状语这两个文言知识点。

2.文言“文”示例教学

与第一种“有言无文,死于章句”教学倾向相呼应的是第二种教学倾向——“有文无言,废于清议”。这种教学倾向将《登泰山记》当作散文的示例,带领学生进行散文知识和写景鉴赏教学。乍一看无可挑剔,因为它紧扣文体特征(游记散文)教学。殊不知,《登泰山记》虽然是一篇游记散文,但在本单元承担散文教学价值的篇章很显然不是此篇,因为本课之前有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这些都是散文佳作,用一篇文言游记承载散文的教学价值无疑不妥。

另外,笔者发现上述课例中,将本文当作散文教学也仅仅停留在课文内容的掌握上,比如,大部分课例都要求学生绘制姚鼐登泰山的路线图,并向读者推荐登山路线。试想,移步换景是游记散文常见的写法,文中关于姚鼐的登山路线也是一望而知的,在语文课上绘制作者的登山路线图,这已经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边界;而向读者推荐登山路线,则更是将语文课上成了地理课甚至导游课。再如,对文本最后一段的赏析,也只是停留在对内容的概括上——本段描写了泰山“三多三少”之景,表现出泰山苍茫、荒寒的特点,至于写这些景以及这样写(多用短句)的用意则言之不详或避而不谈。文言文教学中将文言弃之一旁,对文本的教学解读止步于掌握文本“写了什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消解了本文的核心教学价值。

3.“义理说”印证教学

众所周知,“义理说”是姚鼐提出的重要创作主张,即创作要融义理、考据、辞章于一体。鉴于此,近年来,《登泰山记》出现第三

文档评论(0)

教育教学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各学科教育教学资料、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5月14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