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研究进展.doc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研究进展.doc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最新进展ARVC是家族性原发性心肌病的一种,与编码桥粒蛋白的基因突变相关其特征包括进行性的心室心肌局灶性或大片被脂肪组织或和纤维脂肪组织所取代,正常心肌被分隔成岛状或块状,散在分布于纤维脂肪组织间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研究进展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是一种遗传性的以右心室室壁被脂肪或(和)纤维组织进行性浸润为特征的心肌疾病[1],又称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临床上表现为快速的室性、室上性心律失常,进行性右心衰竭或全心衰竭以及猝死,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而以猝死为首发表现,是青少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运动性猝死[2]。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心肌病学协会(WHO/ISFC)将其正式命名为ARVC,与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等并列为原发性心肌病。200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在心肌病分类上进一步将其归属为遗传性原发性心肌病[3]。本文将结合近些年相关的文献对ARVC进行综述,以期提高基层医生对ARVC的认识。

1流行病学特点

根据临床研究和参加体育运动前的筛查资料,估计ARVC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1000~1/5000[4-6]。ARVC好发于年轻人尤其是运动员,是运动猝死的常见病因,占年轻猝死的20%,大多数病例死亡时的年龄小于40岁,有些发生于儿童。ARVC通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超过50%的患者有家族史,由于疾病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年龄相关的外显率,使家族性ARVC的诊断比例降低,导致许多家族性疾病误认为散发。也有少数病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如Naxos病[7]。由此来看,对于临床确诊病例,对其家族进行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筛查很重要。目前在我国尚缺乏大样本流行病学资料,仅有少许病例的临床分析。

2病理学特点

ARVC的病理学特点是进行性的心室心肌局灶性或大片被脂肪组织或/和纤维脂肪组织所取代,正常心肌被分隔成岛状或块状,散在分布于纤维脂肪组织间,主要累及右心室,导致右心室壁变薄、右心室扩张,也可有双心室病变[8]。病变好发于三尖瓣下方、心尖部、右心室流出道的”发育不良三角”[9],心内膜下心肌和室间隔很少受累。另有研究表明,ARVC不仅局限于右室,尸检发现ARVC中的76%累及左心室[10]。根据组织病理学可分为两类:纤维脂肪型和单纯脂肪型,纤维脂肪型较脂肪型右心室室壁瘤发生率高,局部心肌炎多见,心衰较多见但猝死较少,左室累及是纤维脂肪型特有的[11]。也有学者认为单纯脂肪浸润不是ARVC独有的病理特征,因为老年人和肥胖者亦可以在心肌组织间出现脂肪组织[12],除了脂肪替代外,必须有纤维替代和细胞坏死才可以明确诊断。

3遗传学特点与发病机制

ARVC被认为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其中大多数表现为家族性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而极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近些年来的,基础与临床的研究表明ARVC是与编码桥粒蛋白的基因突变相关的遗传性疾病。目前已经证实有8种基因突变与该病有关,而其中5种编码桥粒蛋白,是ARVC的主要致病基因。

心肌组织中五种主要的桥粒蛋白分别为桥粒珠蛋白(plakoglobin,PG),血小板亲和蛋白(plakophilin,PKP),桥粒斑蛋白(desmoplakin,DP),桥粒芯糖蛋白(desmoglein,DSG),桥粒芯胶蛋白(desmocollin,DSC)。在这5个桥粒蛋白基因中,文献报道桥粒蛋白基因突变最多的是血小板亲和蛋白(PKP2)突变,约占11%~43%,大部分突变是无意义突变和移码突变,且该研究还表明家族性ARVC患者有70%有PKP2变异,但是非家族性ARVC与PKP2无关,从而证明PKP2基因突变是家族性ARVC的主要致病基因[13]。动物实验表明PKP2缺陷的小鼠不能形成正常的桥粒,这些小鼠最终死于恶性心律失常[14]。文献报道与ARVC相关的桥粒蛋白基因突变其次多的是桥粒斑蛋白基因(DP)突变。DSG2和DSC2基因均只有散发者报道,还未有家系报道,心脏表型的特点是典型的ARVC特征,即主要右心室被累及,纤维取代被累及的心肌。

4临床特点

4.1临床症状ARVC发病较为隐匿,早期不易诊断,并且无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在青中年患者中可出现心悸、晕厥甚至猝死,心力衰竭相对少见。部分患者可无症状而以猝死为首发表现,或是只有在尸检中才被诊断。ARVC临床表现与右心室病变范围有关[10],如果病变范围广泛可出现心脏扩张和充血性心力衰竭;若病变局限,可无心力衰竭和临床症状,心律失常是部分ARVC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可表现持续性和非持续性的室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性早搏、室上性心律失常,偶见原发性心室颤动,此类患者多有心悸、胸闷、头晕、晕厥等症状,会有猝死的发生。

4.2心电图特点心电图主要表现为除极和复极异常以及室性心律失常。具体如下。

4.2.1Epsilon波出现在QRS波末尾或ST段起始处,持续几十毫秒,呈低振幅,多数为向上的小棘样波,在V1、V2导联最清楚,在常规心电图中检出率为30%左右。其产生机制为被脂肪组织包绕的岛状心肌,除

文档评论(0)

韩喜芝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赶紧 下载啊啊啊啊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