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的历史文化内涵.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乐山大佛开凿之初的历史文化背景

乐山大佛修造耗用时间近一个世纪,屹立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乐山大佛当时的开凿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上的信仰,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意和政治、文化、交通等多种元素。只有很好的研究和挖掘乐山大佛当时开凿时的历史源渊,才能更好的宣传乐山大佛的佛教文化思想,更好的保护和发挥乐山大佛的历史文化价值,推动乐山大佛的文化艺术研究和保护。

据民间传说,当时乐山上有一座凌云寺,凌云寺里住持是海通和尚。当时凌云山下有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汇,水深流急,波涌浪翻,经常吞没行船,危害百姓。海通和尚眼看船毁人亡,心中十分不忍。他想三江水势这样猖獗,水中必有水怪,要是在这岩石上刻造佛像,借着菩萨的法力,定能降服水怪,使来往船只不再受害。民间传说虽然具有一定的神话色彩,但也反应了当时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和当时人们的文化思想意识,从测面也看到了我们的祖先在治理大然时特有的文化智慧,也可感受到当时的自然风景和文化背景,这也是我们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根据唐代韦皋《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1]唐代韦皋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文史杂志》2007年04期。[1]和明代彭汝实《重修凌云寺记》[2]明代彭汝实《重修凌云寺记》:现珍藏于乐山凌云寺内。

[1]唐代韦皋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文史杂志》2007年04期。

[2]明代彭汝实《重修凌云寺记》:现珍藏于乐山凌云寺内。

[3]唐代韦皋《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

根据韦皋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载: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始动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和尚圆寂后,工程曾一度中断。大约过了十年的时间,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家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经历了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才完工,大佛修建前后历经90多年时间,近一个世纪之长。

从以上相关史料记载来看,乐山大佛当时的开凿具有很明显的生活实用性,而不仅仅是出于宗教信仰和佛教文化的动机,这也说明了佛教信仰对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佛教的信仰在当时来说,是解决人们心理危急、生活困惑、社会矛盾等各各方面的主要方式,从而引导人们走向幸福安宁的生活,建立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从史料记载“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和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4]唐代韦皋《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

[4]唐代韦皋《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

二、乐山大佛的佛教文化和宗教内涵

乐山大佛是一尊弥勒佛,弥勒佛是未来佛,象征着未来的光明和幸福。中国唐代曾一时崇拜弥勒佛,使得弥勒信仰一度极为兴盛。因为有佛经曾记载弥勒佛出世时会“天下太平”,在武周时期,武则天曾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疏》[1]《大云经疏》:白马寺怀义等依据《大云经》所编撰,《大云经》全称《大方等大云经》,

[1]《大云经疏》:白马寺怀义等依据《大云经》所编撰,《大云经》全称《大方等大云经》,古印度昙无谶于北凉(公元422年)时在敦煌译出。

中国汉地佛教文化中,弥勒佛造像的变化是很大的,第一阶段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交脚弥勒;第二个阶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第三个阶段是布袋弥勒。乐山大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如《弥勒下生经》[2]《弥勒下生经》: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大正藏》第14册,p0421a。[2]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悉具足,顶有肉髻,发绀瑠璃色。”根据《弥勒下生经》所描述,弥勒佛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要求大佛形像的五官、头、手、脚、身都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特征,使得乐山大佛整个形体超凡脱俗,头上的发髻、阔大的双肩、高而长的眉毛,圆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规定修建。印度佛像造像的“宽肩细腰

[2]《弥勒下生经》: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大正藏》第14册,p0421a。

从历史史料记载而言,开凿乐山大佛并不是单一的某种意义,而是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民间宗教信仰有关。当时在中国汉地盛行弥勒信仰,由于当时政局不稳战争连绵,给百姓的生活和社会安定带来了很大不便,人们希求有一个和平安祥的太平世界,而弥勒佛是未来佛,是太平盛世的像征。因此,弥勒信仰在魏晋南北朝时,已发展到颠峰状态,隋唐的弥勒信仰固然不如弥陀信仰披靡流行,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所奠定的基础上,它仍保持了相当的影响力。所以,弥勒信仰在隋唐的净土思想中仍有相当的势力,虽然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弥勒信仰所奠定的雄厚根基有着不容忽视的因素,但也因为“弥勒佛将来下生”等观念的流传,使得弥勒信仰在隋唐仍保持有一席之地。而乐山大佛

文档评论(0)

duantoufa00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