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蛙能想多远.docx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这只蛙能想多远

很小的时候,就听师长讲过一个故事,那是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曾说起过的:“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日:‘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这个“道旁苦李”的故事告诉人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不犯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最初听到这个故事时,十分佩服王戎,羡慕他的先见之明与聪慧过人,但闲时偶尔因为某种机缘又想起这个故事,却渐渐产生了一些疑惑:道旁的李子树结满了李子,路过的人们若不亲口尝尝,缘何知道李子是苦的呢。――除非在树旁有一告示牌:“此乃苦李。”但从故事中并未见有这样的告示。既然李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过才知道,那么这树上的李子就会由于人们的不断品尝而逐渐减少,乃至最终尝尽,而不该像王戎他们看到的满树都是李子。由此,笔者判断“道旁苦李”的故事乃刘氏编造,而且这样的编造有不能自圆其说的明显的逻辑漏洞。

有意思的是,《坐井观天》这个故事也犯了类似的错误。《坐井观天》入选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是一篇精读课文。初读这个故事,似乎没有任何问题,但仔细想想,却发现大有问题。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教材中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先来看教材中小鸟与青蛙的这段对话

青蛙问小乌。“你从哪儿来呀。”

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在以上这段对话中,小乌强调自己“飞了一百多里”,青蛙则认为小乌是在说大话,因为在它看来,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是不用飞那么远的。问题就出在这里:青蛙既然是一直生活在井中,从来没有跳出过井口,脑海中又哪里会知道“一百多里”究竟是个多远的概念呢。对于一只一直生活在井中的青蛙来说,它究竟能够想多远呢。其实,它对于大和小、远与近的理解,只能限于一个井口的尺寸,一里与一百里之间是不存在差别的。既然它无法将井口的尺寸与一百里的天空形成对比,就无法说出“还用飞那么远”的话。显然,教材文本中的这段对话从逻辑上来看,是经不住推敲的。

找出了这个文本的问题,笔者不由得想进一步探个究竟:坐井观天作为一个流传已久的经典故事,它的原文究竟是怎样的呢。笔者找到了它的出处――《庄子?外篇?秋水》:

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日:“子独不闻夫焰井之龟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乎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奸、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踌墙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日:‘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掐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读庄子此文,我们可以看出,与教材文本相比,不但说话的对象发生了改变――由青蛙与东海之鳖换成了青蛙与小乌,而且对话围绕的主题也发生了改变:青蛙与东海之鳖的对话主题其实并非是“大与小”,也不是“远与近”,而是“快乐”。什么是真正的怏乐。在井底之蛙和东海之鳖的眼中是完全不一样的。在青蛙看来,身在井底,能跳跃玩耍于井口栏杆之上,在井壁砖块破损之处随意休息,就是一种快乐;它颇为自豪地发现,与水中的那些小虫、小蟹和蝌蚪相比,没有谁能像它这样快乐,于是它十分满足于自己当下独占一坑之水、盘踞一口浅井的生活现状,认为再也没有比现在的生活更让它快乐,更让它称心如意的了。而在东海之鳖的眼中,大海跨越千里的遥远及其干仞之深,跨越千年亘古不变的汹涌澎湃,才是最大的快乐。显然,东海之鳖的快乐观与井底之蛙的快乐观是很不样的。但不论它们的快乐观是如何不同,它们对话的主题却都是“快乐”――即使东海之鳖强调大海之大,归根结底还是为了阐述自己的快乐观,而不是教材文本所谈论的“远与近”“大与小”。显然,教材文本是根据庄子的这个故事改编而成,但由于对话“主题”的改变,使得这个故事原本严密的逻辑出现了漏洞――从来没有跳出过井口的井底之蛙竟然会感叹百里之远。

庄子文中的这个故事影响十分深远。后人将“坐井观天”或“井底之蛙”来比喻人见识短浅、眼界狭窄。唐人韩愈也曾在《原道》中引用这个典故“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韩愈也将这个故事做了引申和转述,由于他并未展开抒写这个故事,只是从第三方的角度去阐述这个道理,因此他的逻辑是没有问题的。

在对比研读庄子的原文和教材文本的过程中,笔者不由得感叹,对经典文本的改编必须十分慎重,尤其是对以思想、逻辑为主题的经典故事进行改写时,要考虑到这类文本的思想表达与逻辑展现的形式:若出于某种需要(如庄子原文必须翻译成白话

文才适合给小学生阅读)不得不进行改编时,必须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原

文档评论(0)

贤阅论文信息咨询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在线教育信息咨询,在线互联网信息咨询,在线期刊论文指导

认证主体成都贤阅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四川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510104MA68KRKR6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