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指用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通过一定的修辞技巧,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感人,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在文学作品中,修辞手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文学创作的灵魂,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领略到作品的独特魅力。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

一、比喻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使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所表达的含义。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明喻:明喻是最常见的比喻形式,它用“像”、“如”、“似”、“好比”、“仿佛”等词语来进行本体和喻体的明确连接。如鲁迅《呐喊》中的“吃人的嘴脸”。

暗喻:暗喻不用比喻词,而是通过上下文的联系,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如郭沫若的《女神》:“黑夜里的光明,不过是遮不住的黑暗。”

借喻:借喻则完全省略本体,只用喻体出现,让读者在头脑中形成对本体的想象。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二、比拟

比拟是将人或其他事物比作某一种事物,以突出其某种特点或形象。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

拟人:拟人是指赋予非人事物以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具有生动的形象。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拟物:拟物是将人的行为、情感等赋予物体,使物体具有生命的特征。如曹植的《七步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夸张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夸张可以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

扩大夸张:故意夸大事物的特点,使其更加突出。如苏轼的《赤壁赋》:“的比例峰峦竞秀,直与天际齐飞。”

缩小夸张:故意缩小事物的特点,使其更加鲜明。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超前夸张:故意将后出现的事物提前描述,以突出其特点。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四、排比

排比是指在文章中,用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的一组句子或短语排列在一起,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说服力。排比可以分为句子排比和短语排比两种。

句子排比:用结构相似、语气一致的一组句子排列在一起。如鲁迅的《自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短语排比:用结构相似、语气一致的一组短语排列在一起。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五、对偶

对偶是指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手法。对偶可以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三种。

正对:正对是指两个对偶词语或句子在意义上一致,表达相同的意思。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反对:反对是指两个对偶词语或句子在意义上一方否定另一方,表达相对的意思。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串对:串对是指两个对偶词语或句子在意义上有递进、转折、条件等关系。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六、设问

设问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故意提出问题,自问自答或提问不答。设问可以分为疑问设问和反问设问两种。

疑问设问:提出问题,自行回答。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例题1:比喻

文章:《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外貌描写。

解题方法:识别出文中的比喻句子,分析其本体、喻体和比喻词,解释比喻的效果和作用。

例题2:比拟

文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解题方法:找出文中使用比拟的句子,分析其对人物或事物的描绘,说明比拟的手法如何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例题3:夸张

文章:苏轼的《赤壁赋》。

解题方法:找出夸张的句子,解释夸张的手法如何突出了景物的美,以及这种夸张对读者情感的影响。

例题4:排比

文章:鲁迅的《自嘲》。

解题方法:识别出文中的排比句子,分析其结构、语气和意义,解释排比如何增强了文章的语气和表现力。

例题5:对偶

文章: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解题方法:找出文中的对偶句子,分析其字数、结构和意义对称性,解释对偶如何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美感的表达。

例题6:设问

文章:李白的《将进酒》。

解题方法:找出文中的设问句子,分析其提问和回答的方式,解释设问如何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例题7:拟人

文章:杜甫的《春望》。

解题方法:找出文中使用拟人的句子,分析其对非人事物的描绘,说明拟人如何赋予了事物以生动的形象。

例题8:借喻

文章: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解题方法:找出文中的借喻句子,分析其省略了本体的情况,解释借喻如何使读者产生更丰富的想象。

例题9:反问设问

文章: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序》。

解题方法:找出文中的反问设问句子,分析其提问和回答的方式,解释反问设问如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例题10:疑问设问

文章:韩愈的《师说》。

文档评论(0)

182****177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