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好题冲关)(解析版)-备战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高考通用).docx

专题03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好题冲关)(解析版)-备战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高考通用).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题0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1.下面是从一部《魏晋南北朝史》的“大事年表”中摘录的几条,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正月,魏定族姓,清流品。改拓跋氏为元,其余鲜卑复姓均改。

②……三月,王濬自武昌顺流直下建业。吴主孙皓投降,吴亡。中国再度统一。

③……四月,刘备即帝位,改元,是为汉昭烈帝,史称蜀汉。

④……八月,秦诏分道南征,图谋灭晋。十一月,晋谢石等于淝水大破秦军。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②④① D.③④①②

【答案】C

【解析】根据”改拓跋氏为元”可知,①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改汉姓,时间为494年;根据“吴主孙皓投降,吴亡,中国再度统一可知②为西晋统一中国,时间为280年;根据”刘备即帝位,改元,是为汉昭烈帝,史称蜀汉可知③为蜀汉建立,时间为21年;根据“晋谢石等于淝水大破秦军可知为④淝水之战,时间为383年,按照时间顺序排序为③②④①,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2.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国有制形式大行其道,比如曹魏的大规模屯田,但这是战时体制的产物。在社会相对安定后,西晋占田制的推行逐渐回归到土地私有。北魏推行的均田制,也不得不加入一些土地私有的内容。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土地私有

A.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蔓延 B.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更符合当时的社会需求 D.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答案】D

【解析】由材料“逐渐回归到土地私有”“不得不加入一些土地私有的内容”可知土地私有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已成为当时不可抗拒的潮流,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兼并,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土地私有的发展趋势,没有体现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和战乱,人口大量死亡或逃亡,大多数农民根本无法再组织生产,在当时土地国有制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所以私有制更符合社会需求说法不妥,排除C项。

3.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下列选项符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特征的是

①战火连绵,政局动荡,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

②数百年分裂局面是由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严重削弱

③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在冲突与交往中逐步走向交融

④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治上,政局动荡,经济上,社会经济在曲折中发展,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文化领域也有不少成果。文化上,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在冲突与交往中逐步走向交融,③④正确,C项正确;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严重削弱是唐中期安史之乱后的典型特征,排除A、B、D项。故本题选C项。

4.东晋时期,政府为了照顾因战乱南渡士民,在长江南北和梁益通路设置侨州郡县安置侨人,并将“侨户”与当地土著户籍分列,“不以黄籍籍之,而以白籍,谓以白纸为籍,以别于江左旧来土著也”,并且不向国家纳租服役。这一政策

A.影响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B.有利于江南农业生产恢复

C.激化了南北方民族矛盾 D.促进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东晋政权将南渡侨民与本地居民分开安置,并给予免除税役的特权,这一政策将直接导致政府税收收入的减少,故选A项;东晋政权给予南渡侨民免除税役的特权,可能会引发南北方不同籍贯民众之间因为资源矛盾而展开争夺,从而不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排除B项:;而南渡侨民与南方民众的矛盾并不属于民族矛盾,从而得不出此项的结论,排除C项:东晋政权给予南渡侨民免除税役的特权,可能会引发南北方不同籍贯民众之间因为资源矛盾而展开争夺,并且有隔和不满,从而不利于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排除D项。

5.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四月戊子,于“邺城毁五层佛图,于泥像中得玉玺二,其文皆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魏所受汉传国玺’。”另据考古发现,北魏迁都洛阳后其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与魏晋一致。这反映出当时

A.国家治理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B.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

C.统治者注重强化政权的正统性 D.实行民族平等与团结政策

【答案】C

【解析】据材料“邺城毁五层佛图,于泥像中得玉玺二,其文皆日: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魏所受汉传国玺”。另据考古发现,北魏迁都洛阳后其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与魏晋致“可知,北魏拓跋政权是少数民族政权,但为使政权合法,便使用“魏所受汉传国玺来表示自己正统地位,以“天命王权”“君权神授”的思想来进一步强化北魏政权的政治合法性,而迁都洛阳,在洛阳城重建中借鉴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意在强调其政权的正统性,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北魏统治者宣传政权统治的正统性,而非强调国家治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排除A项;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北魏太武帝”宣传政权合法性的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教辅之家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法律书籍、案列评析、合同PDF、医学电子书、教学设计、课件、钢琴谱。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2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