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实践的探索--以部编版五下《道德与法治》为例.docx

《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实践的探索--以部编版五下《道德与法治》为例.docx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实践的探索--以部编版五下《道德与法治》为例

第一层级的实践(1.0版),是将《道德与法治》的内容置入语文学习任务群之一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道德与法治》是课程内容,“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作为一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意在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达成《道德与法治》的“知”层面的目标,如“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通过“清楚得体表达”以及其他方式展示,达成《道德与法治》的“行”的层面的目标。

具体做法1:以学习任务单为学习支架,完成单元目录撰写和单元内容思维导图绘制。单元目录的想法源于统编版语文五下第二单元“古典名著阅读”的方法“借助回目了解故事内容”,希望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内容,搜集、整理信息,概括单元内容。下图是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的学习任务单。

部分学生学习第7课《不甘屈辱奋勇抗争》后完成的思维导图。

实践过程中发现:1.回目目录的撰写对于五年的小学生来说,还是有难度的;2.思维导图对于学生理清单元内容、清晰结构构成是有帮助的,但不足之处是学生对道法的核心知识点的认知差强人意。

实践方法2:以创作性戏剧的方式——《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的尝试设计意图实施通过“创作剧本、表演剧目”达成《道德与法治》“知”与“行”的目标。

下面是部分学生的编创的剧本:

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兴趣较高,剧本编写能够突出单元主题(剧本编写标准只要求人物、旁白、序幕、终场、剧中,布景、情节暂不做要求),表演虽然差强人意,原因不在于学生,主要是经验缺乏。实践显现的弊端在于:学生戏剧表演的经验不足,所以费时多,导致课程的核心知识点不突出。

实践方法3:依托美术、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开展跨学科实践。详见本号搭建红色文化广场模型

发现:学生兴趣特别高,工程太大,每周两个课时没办法完成,道法的教学目标达成也不够。

汲取以上三种跨学科实践方法的教训,我们进行了方法4的试教,也就是2.0版的跨学科实践,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设计意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进而富有新时代特点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义务教育培养目标是国家整体人才培养战略目标中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义务教育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规定和毕业生形象的整体刻画,是义务教育课程发展的蓝图和总纲。

说到这里,读者一定会问,那“素养目标”呢?说到“素养目标”一定要说到“知识目标”。以知识为追求的目标叫知识目标,以素养为追求的目标叫素养目标。这是在说不同目标取向的特征,而不是说知识的概念就是目标的概念,或者,素养的概念就是目标的概念。

在西方语境下,核心素养通常被定义为关键能力,我国对核心素养的界定在关键能力的基础上加入了道德要素,强化了核心素养作为培养目标的价值导向功能,预设了核心素养的人本价值定位。

自20世纪90年代起,世界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先后开展了核心素养研究项目,对21世纪学生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进行探讨和研制。在西方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研究中,核心素养通常被定义为关键能力或胜任力。例如,经合组织(OECD)将素养界定为在特定情境中调动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满足复杂要求的能力。成为“核心素养”需要满足三个条件:(1)对社会和个人产生有价值的结果;(2)有助于在多种情境下满足重要的、复杂的需求和挑战;(3)对所有人都很重要。欧盟延续了经合组织的定义,将核心素养界定为技能、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组合,突出了核心素养促进个体成为主动的公民、融入社会和成功就业的功能。在美国,核心素养的提出因应劳动力市场和高科技商业领域的需求,要求学校培养具备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创造力和其他21世纪技能的学生。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提出,21世纪素养属于“专长”(expertise)范畴,“专长”指“可迁移的知能”,意味着多种类型知识和技能的协调发展,“素养”术语反映了技能和知识相互交织的观点。

上述定义方式的共同特点是将核心素养的本质描述为一系列认知和非认知要素的组合。核心素养被视为一种高阶的、复杂的心智能力,其高阶性和复杂性表现为个体依据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灵活调动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这一定义将焦点置于学校教育之后的成人生活和工作世界,强调核心素养满足复杂社会需求的功能。

国内对核心素养的关注始于西方核心素养框架的引进和借鉴,定位在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更新和落实上。最早出现“核心素养”术语的国家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

文档评论(0)

gtyzy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