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孤独是人的根本处境.docx

高中语文教学:孤独是人的根本处境.docx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孤独是人的根本处境|重读卡夫卡《变形记》

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变形记》是卡夫卡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也许我们都对文中充满想象力的荒诞情节印象深刻:某一天,推销员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从此他的生活急转直下,堕入了万丈深渊……

在学者叶廷芳看来,《变形记》不仅仅是一篇充满黑色幽默与荒诞色彩的小说。在荒诞不经的表象下,《变形记》反映的是20世纪初刚进入工业化时代的人们对生活和命运的焦虑与恐惧,其中承载着卡夫卡对于“孤独”与“异化”的深刻思考。

《变形记》:

一个荒诞不经的现代寓言故事

文?|叶廷芳

第一节

一个人变成甲虫的故事

凡了解一点欧洲文学的人可能都知道,在欧洲文学史上,在前后两千年间有过两部同名的文学名著《变形记》。一部是1世纪初,也就是公元8年由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写的长篇叙事诗《变形记》,一部则是20世纪初,即1912年由奥地利现代小说家弗兰兹·卡夫卡写的短篇小说《变形记》。但这两部名著从体裁到题材再到创作技巧都毫不相干。奥维德的《变形记》采用的是神话传说的题材,其中的人或神经常变成动物、植物甚至石头。而卡夫卡的《变形记》则讲述了一个人由人变成一只甲虫的故事。

先来介绍一下卡夫卡的《变形记》的故事情节。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德文的姓名排列:前面是名,后面是姓)生活在一个普通劳动家庭,除了父母还有一位与他感情很好的妹妹格莱特。格里高尔担任一家公司的旅游推销员,用他的工资维持全家生活。一天早晨起床时,格里高尔突然觉得起不来了,接着他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偌大的甲虫,身上的许多小腿脚在划动。他大惊失色!但他首先着急的是,若不能及时上班,必然招致老板派的人来家查问,直接影响他的饭碗。而他如今这般模样如何去见公司的人呢?!不久,公司经理手下的协理果然来敲门了!家人,尤其是父亲对儿子的突发事件气急败坏,母亲则忧伤不已。格里高尔万般无奈地侧翻过来跌到了地上,又依靠着那些细腿慢慢把身子挪到了门边,又用牙齿艰难地把门锁打开,父亲一见他的样子,怒不可遏,一把将他推了回去。母亲则立刻晕倒在地!格里高尔却一心想冲出房门,挽留协理,求他在经理面前说句好话,不要辞掉他!但协理像见了妖怪似的惊恐万状,赶紧跑出大门一溜烟走了!

格里高尔从此不得不被锁在自己的房间里,躲在沙发底下,羞于见人。只有好妹妹格莱特每天负责给他送饭、打扫,偶尔目光相遇,也当作没看见。日子长了,他身上人的习性日益减少,虫的习性则日益增加,独自四处爬行,甚至还自得其乐地玩了起来。但人的基本思维能力却始终没有完全丧失。母亲很想开门见见他,却屡被家人劝阻,于是她悲愤地喊出:我怎么也得看看他,“他是我不幸的儿子啊!”。

由于儿子丢了工作,家里不得不辞掉侍女,而且每个人不得不找了一份收入不高的差事,包括业已退休五年的父亲。鉴于格里高尔越来越不见好转的希望,原来最关心他的妹妹首先失去了耐心,把每天的伺候当作负担,敷衍了事!一天,格里高尔溜出了房间,恰巧被刚刚回家的父亲看见了,父亲气愤不已,顺手抡起旁边的苹果一个个向他背上砸过去,其中一个竟陷进了他的脊背里,造成格里高尔的致命伤!

为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家里腾出一部分房间对外出租。当三位房客正在听格莱特演奏小提琴,格里高尔悄悄挤进来盘算着将来送妹妹上音乐学院时,他的形象让房客们吓了一跳!他们马上要求退房!

格里高尔更成了家里急欲除之而后快的负担了!妹妹再也不愿照料他,并劝说父亲赶紧想办法摆脱这个“怪物”。家里雇来了一个老婆子当钟点工,兼管格里高尔的房间。但此人干活草率、语言粗鲁,直呼格里高尔为“屎壳郎”!没过多久,本来已经骨瘦如柴的格里高尔终于一命呜呼了!他干枯的甲虫的尸体被老侍女一把扫进了垃圾桶。

一场灾难终于过去,全家如释重负。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萨姆沙一家三口痛痛快快地乘电车去郊外春游了一天。当青春焕发的格莱特伸出她结实的胳膊、舒展她的歌喉时,萨姆沙夫妇欣喜地看到,自己的女儿“已经出落成一个体态丰满的美丽姑娘了”!这个结尾有尼采的“永恒循环”的音响:一个生命熄灭了,另一个生命正茁壮成长。卡夫卡十年后写的《饥饿艺术家》也有类似的结尾。

卡夫卡的作品之所以深刻、耐读,让人琢磨不尽,是因为它们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往往是多义的,因而有着多重解释性。还有一点,即在卡夫卡的一些主要代表作品中,都晃动着作者自己的身影,这更耐人寻味。因此在分析卡夫卡的作品时,不能不联系作者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下面,我们就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变形记》。

在卡夫卡的创作生涯中,1912年这个年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1912年以前,卡夫卡也写了一些篇幅很短的速记性的试笔,一两页、两三页,不妨称之为“小小说”。它们曾集成一个小册子,一共16篇,题为《观察》。不过它们都还不具有现代主义的特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