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策略”在初中古代诗歌教学中的运用.docx

“比较策略”在初中古代诗歌教学中的运用.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比较策略”在初中古代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古代诗歌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任时光流逝,其浓郁的诗情依旧熠熠生辉。中学语文部编教材共选编了85首古代诗歌,学习重点是“对诗歌的理解”。这一理解包含了对诗歌内容、手法、情感三个方面。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古代诗歌教学的目标为“诵读古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这告诉我们,古代诗歌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内容,感悟诗歌情感,欣赏古代诗歌的美。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理念指出:“应主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设计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养成”;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古代诗歌教学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教师如何在“双减”背景下进行教学创新,既能把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又能完成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古代诗歌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效率呢?

下面以七年级语文上册(以下简称“七上”)第一单元的古代诗歌《观沧海》《天净沙·秋思》为例,谈谈“比较策略”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一、确定古诗篇目,设定教学目标

在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不同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能力训练点。如有关美景、亲情、学习生活等的主题,有关各种阅读方法、写作手法等的语文能力训练点,以一篇篇课文为载体,逐层推进。而古代诗歌的选篇则比较独立,并非一一紧扣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能力训练点,一般编排在教材的第三、六单元。可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不仅编排了四首古诗,而且古诗的内容和手法等也对应了“四季美景”的人文主题和重视朗读、学习手法的语文能力训练点。此种编排,为刚进入初中的学生进行古代诗歌的学习提供了必要衔接。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教学指导指出:“第一,赏析古代诗歌的景物描写要深入诗歌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深切体会;第二,要反复诵读古代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感;第三,可鼓励学生写一些评点、赏析文字”。初中古诗歌既然是小学古诗歌的发展和过渡,那对学生的能力自然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如要求学生对古诗的情境有所体认、对情感内容有所感悟、对艺术手法有所领悟。相对小学古诗歌的以启发形象思维为主,初中古诗歌更要兼顾抽象思维。教师要实行体验式、启发式教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诗歌,逐步走入诗歌情境。

第一单元的四首古诗:《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其中两首描绘春景、两首描绘秋景;一首抒发豪情壮志、一首抒发对友人的同情、思念,两首抒发思乡之情,共有三个比较点。而《观沧海》和《天净沙·秋思》中景和情的对比都更为鲜明。所以,最终把这两首作为对比教学的古诗篇目。依据新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分析学情后,笔者把教学目标设定为:第一,通过对比评画,赏析诗歌语言,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第二,通过学生自主设计朗读,以情比读,对比感受诗歌的雄壮和凄美;第三,关联课外古诗,把握诗歌的情感。

二、妙比“景物”,评画赏景感诗境

如何感受诗歌的画面之美呢?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能进行跨学科的融合,能较为熟练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新时代的学生多才多艺,通常有较高的审美能力,所以笔者提前精选了两幅图画让学生评价。通过评画的创新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诗歌中的字、词、句感受诗歌所描绘出的画面之美。

(一)引导学生寻找图画中的相同景物

通过初步寻找,学生发现两幅画都有“水、树木、日”这些景物,都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但相同的景物却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第一,《观沧海》这幅图画中的水有翻涌激荡、波澜壮阔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品析诗歌“水何澹澹”“洪波涌起”的妙处。而《天净沙·秋思》中的流水则是潺潺、缓缓的幽静。第二,《观沧海》这幅图画中的树木,虽是在秋天,却是“树木丛生”的生机勃勃;而《天净沙·秋思》中的树木则是令人感觉快要枯死的“老树”。第三,《观沧海》这幅图画中的“日月”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图画中,是想象之景,目的是要衬托沧海的宏大气象;而《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则是游子思乡的大背景,苍茫而悲凉。另外学生也能从诗歌中找到“风”,分析出曹操眼中的“秋风”虽是萧瑟的,但并不凄凉,反而衬托出沧海的壮阔;而马致远笔下的“西风”,则是渲染了秋天的荒凉寂寞。教师以画为支点,配合诗歌的文字,撬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在相同的景物对比中,更直观地去感受诗人眼中的不同秋色,“明丽壮美与暗淡凄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二)引导学生寻找诗歌中的不同景物

教师可以辅以关键性问题,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如诗歌中“昏鸦、瘦马”这些动物的物象作用是什么?对比“小桥流水人家”与“枯藤老树昏鸦”这些不同景色在诗歌中的效果,让学生结合课内注释中“昏鸦意为黄昏归巢的乌鸦,瘦马为瘦骨嶙峋的马儿”与“小桥流水人家”的反差,来进一步体验游子长期漂泊在外的孤苦及对归乡的渴望。通过景物对比,感

文档评论(0)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信息技术指导,信息化类标书制作等,有20年相关工作经验。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1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