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节酶促反应动力学度春季生化.pptx

四节酶促反应动力学度春季生化.pptx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节酶促反应动力学;;酶活性的表示方法:

国际单位(IU):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每分钟催化1μmol底物转变为产物所需要的酶量为1个IU。

开特(Kat):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每秒钟使1mol底物转变为产物所需要的酶量。

酶的比活性(比活力):每mg蛋白质所具有的酶活性,代表酶制品的纯度,单位为μmol/(min·mg蛋白质);研究酶促反应动力学时的几个前提条件:

研究一种因素影响时,假定其他条件不变

采用反应的初速率(V)。反应初速率是指反应刚开始时的速率,此时无逆向反应,产物生成量与反应时间呈正比,V相对恒定。

[S][E],即底物相对过剩。

单底物、单产物反应。;一、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一)底物浓度[S]与反应速率呈矩形双曲线;;;当底物浓度达较高水平时:

所有的酶分子均被底物饱和,此时随[S]增加,反应速率不再增加,反应达最大速度;此阶段反应为零级反应,曲线出现平坦(c段)。;[S]对V的影响呈矩形双曲线,其主要原因为酶分子具有饱和现象。

几乎所有的酶都有饱和现象,只是不同的酶饱和时所需要的[S]不同而已;[S]对V的影响特点是由于酶分子有饱和现象;K1,K2,K3为各项反应速度常数;;当[S]Km时,V=[S],V与[S]成正比

当[S]Km时,V=Vmax,酶促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再增加[S],V不变。;(三)Km和Vmax的意义

1.Km的意义:

当反应速率为最大速率一半时,米氏方程为:

∴Km=[S]

1)Km值在数值上等于酶促反应速率为最大速率一半时的底物浓度。;2)一些酶的K2K3,此时Km近似于ES的解离常数Ks,即Km可近似表示酶和底物的亲和力。

Km越小,表示达到Vmax所需要的[S]越小,就意味着酶和底物的亲和力越大;反之,则亲和力越小。;3)Km值是酶的特征性常数,它与酶结构、底物和反应环境如温度、pH、离子强度等有关,而与酶浓度无关。对于同一底物,不同的酶有不同的Km。

4)已知Km,可以计算反应速率的相对值,并可推断反应的方向和途径。;2.Vmax的意义:是酶被底物完全饱和时的反应速率;根据Vmax及ET可计算酶的转换数。

酶的转换数(turnovernumber):当酶被底物完全饱和时,单位时间内每个酶分子(或活性中心)催化底物转变成产物的分子数,K3即为酶的转换数。

Vmax=K3[ET];;当底物浓度足够大,使酶被底物充分饱和时,V与酶浓度成正比。;三、pH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在某一pH条件下,酶催化活性达最大,此时环境的pH称为酶促反应的最适pH。

各种酶的最适pH不同,动物体内酶最适pH在6.5~8之间,少数酶也有例外,如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8,精氨酸酶最适pH为9.8。植物为4.5~6.5

最适pH不是酶的特征性常数,它受底物浓度,缓冲液的浓度和种类及酶的纯度等影响。;;低,大多数酶在60℃时开始变性,80℃时多数酶的变性已不可逆。;五、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率影响

使酶由无活性变为有活性或使酶活性增加的物质称为酶的激活剂(activator)。激活剂大多数为金属离子如Mg2+、K+、Mn2+等,少数阴离子也有激活作用。;六、;(一)不可逆抑制作用

一些抑制剂与酶的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以共价键结合,使酶失活,抑制剂不能用简单的透析、超滤等物理方法除去,这类抑制称为~。

特点:

1.此类抑制剂一般是非生物来源

2.抑制剂与酶的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OH,-SH)以共价键结合

3.抑制反应不可逆;;;;举例2:巯基酶的不可逆抑制;(二)可逆性抑制:

抑制剂与酶和(或)酶-底物复合物以非共价键结合,使酶活性降低或消失,用透析或超滤方法可将其除去,这类抑制是~。

特点:

1.抑制剂与酶和(或)酶-底物复合物以非共价键结合

2.抑制作用可逆;可逆抑制可分为下列三种:

1.竞争性抑制

2.非竞争性抑制

3.反竞争性抑制;;;团结合。I既与E结合,也与ES结合,但生成的ESI复合物是死端复合物;;3.反竞争性抑制

此类抑制剂只与ES复合物结合生成ESI复合物,使中间产物ES量下降,而不与游离酶结合,称为反竞争性抑制。;浓度与[S]。

不同浓

文档评论(0)

fuwuzhish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