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活动课特点.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型活动课程的特点

由于教育实践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对教育现象解释的多样性和相对性,在我国中小学活动课程这一新的研究领域,人们对当前正在开展的活动课程的本质属性的理解尚未形成较为一致的认识。在提法或文字表述上出现了五彩纷呈的局面。仅就1996年全国首届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研讨会代表们递交的会议材料统计,对活动课程界定的不同提法就有十多种。在从事任何一项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如果研究者对其研究对象的认识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往往会导致研究工作的盲目性。因而,如何准确地认识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的这一新型活动课程的本质属性,把握住该课程形态的特点与时代特征,是把这项研究引向深入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从目前我国活动课程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现状分析,要对活动课程作出能为大家普遍认可的界定,有待于研究实践的进一步丰富与深化。但为了有利于活动课程的研究,特别是有利于引导广大中小学活动课程的实践沿着健康、深入的方向发展,首先应该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广泛的讨论,逐步统一认识,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活动课程理论与操作体系。

一、活动与课程

二、活动课程与传统的课外活动三、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法

四、新型活动课程与实用主义活动课程五、新型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

一、活动与课程

(一)对活动的理解

活动,是人类社会及其全部价值存在与发展的本原,也是人的生命、能力、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源泉。人的活动问题,一直处于各门科学代表人物注意的中心。由于活动现象本身是一个极复杂和深刻的现象,尽管各门学科的研究者们倾注了大量的精力,但直至今日尚未达到较为充分的水平与境界。然而,在以下问题上的看法已基本趋于一致,即活动既是一种物质运动的

社会形式,又是一种人类存在的现象,也是人反映对象世界的一种途径,还是人积极变革现实和发展自我的一种方式。

既然活动对人的影响是极其广泛、多样性的,就决定了人们对活动的理解具有广泛性和多样化,并以此构成了对活动进行研究的各个理论侧面的广泛性和多样化。如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将人的活动划分为认识与实践两种基本方式,并揭示了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这样一条人类变革社会,改造自然,发展自我的认识发展规律。而心理学家们则将人的活动分为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如原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列昂节夫以活动为中心范畴,建立了活动与个性的普通心理学体系。他将物化了的活动作为外部活动,将人的心理活动作为内部活动,认为人的内部心理活动来源于外部活动,其间存在着一个内化的过程。提出了人的能力与个性是在活动中形成的观点,并认为人的活动的主动性的形成是个性萌芽的重要表现。

相对于哲学、心理学领域对活动现象的研究,教育学界的研究显得较为薄弱。正如原苏联教育心理学家休金娜在《活动--教育过程的基础》中所说:教育学理论在这一方面(活动理论)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有关教育过程研究的宝贵资料和教育经验也还利用得很不够。在教育学中,活动常常被看作查明某种现象、过程的未知品质的解释原则,或者被看作是在对活动的完整过程所揭示的种种联系和依存关系不加分析的情况下去解决某一问题的手段。由于教育理论界对教育过程中活动本质的揭示,对活动的类型与结构,各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等问题的研究相对滞后,这不能不说是造成当前教育理论研究进展缓慢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自然也是造成长期以来对活动课程概念理解比较模糊的一个重要原因。

借鉴各学科对人类活动现象的研究成果,根据活动课程兴起与发展的历史与我国活动课程研究的现状,以及课程理论对活动课程这一课程形态基本特征的认识,我们认为,将活动课程中的活动,侧重于定位在学生的外部对象活动,即实践性的操作活动比较符合实际,其中包括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人与物的认知与操作活动两种基本形式。

(二)对课程的理解

自课程作为一个教育学的概念之后,人们从不同的课程观出发,对此作出了众多的解释。应该说,对课程众多解释的现象出现,大多是人们从原有对课程这一概念理解的局限提出来的。如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是针对传统的课程局限于学科课程而提出的超越学科限制的课程概念。又如,课程是学校为学生所安排的一切情境的总和,是针对传统课程局限于教学内容,进而提出来的超越教学内容的概念。因而,课程概念的解释多样化应该说是课程研究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标志着课程理论在原有基础上的一种超越和进步。但同时又应该看到,立足于当今的教育实际,事实上由于迄今为止尚未从根本上改变近代传统教育的格局,课程概念所指称的事实,虽有变化,并不十分显著。课程领域已经发生的变

化,还不足以从根本上动摇人们心目中久已形成的课程概念。课程概念的泛化是一种假象,是把若干观念的变化误解为概念的变化所致。因为任何概念都是历史形成的,其变化也须经历一个历史的过程。

文档评论(0)

hao187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武汉豪锦宏商务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20100MA4F3KHG8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