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8)--余姚施岙遗址古稻田考古发现.doc

(4.48)--余姚施岙遗址古稻田考古发现.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余姚施岙遗址古稻田考古发掘专家论证会召开

前天

2020年12月12日,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导,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余姚施岙遗址古稻田考古发掘专家论证会”在余姚市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和余姚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的相关领导参加了此次会议。

与会专家首先参观了施岙遗址古稻田考古发掘现场和井头山遗址,并观摩了出土文物。专家论证会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方向明副所长主持,余姚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杨玉红局长致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永磊向大家汇报了施岙遗址古稻田考古发掘取得的阶段性收获。

施岙古稻田遗址位于宁波市余姚市三七市镇相岙村施岙自然村西侧山谷中,东南距田螺山遗址约400米。为配合遗址所在的相岙村地块土地出让建设,2020年9月起,在先期勘探基础上,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进行了考古发掘。在古稻田分布区,发掘约7000平方米。发掘揭露了史前三个时期的大面积的规整块状稻田。第一期稻田属于河姆渡文化早期(约公元前4300年以前),发现了疑似田埂的凸起。第二期稻田属于河姆渡文化四期(相当于崧泽文化阶段,公元前3700-3300年),发现了宽约0.5-1米的人工田埂和自然原生土埂。第三期稻田属于良渚文化时期(公元前2900-2500年),发现了纵横交错的凸起田埂组成“井”字形结构,明确的田埂(局部区域铺垫木头)有22条;部分区域田埂不能相连,为灌排水口;水稻田堆积中出土遗物极少,仅出土极少量鱼鳍形鼎足、泥质黑皮陶片等。

施岙遗址古稻田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面积最大、年代最早、证据最充分的古稻田,是史前考古的重大发现。初步钻探发现,附近古稻田总面积约90万平方米左右。根据目前发现来看,施岙遗址古稻田特别是良渚文化时期的稻田呈“井”字形,由路网(阡陌)和灌溉系统组成,展示了比较完善的稻田系统。这种稻田,起源年代有可能早至距今6000年以上,刷新了学术界对史前时期水稻田发展的认识。施岙遗址古稻田附近的田螺山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稻米,附近共发现5处史前遗址,为一小的聚落群。这一遗址群内,目前确定田螺山遗址时代最早,可以早到河姆渡文化早期,其余3处初步确定能早到河姆渡文化三期,表明当时社会已发展到较高程度,人口数量较河姆渡文化早期明显增多。施岙遗址古稻田的发现表明,稻作农业是河姆渡文化到良渚文化社会发展的经济支撑,是养活众多人口食物的主要增长点,为全面深入研究长江下游地区史前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程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材料。古稻田堆积与自然淤积层的间隔,反映了距今7000年以来发生了多次波动比较大的环境事件,为研究人地关系提供了新材料。

随后,来自不同单位的专家进行了发言。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吴小红教授认为,本次考古发掘取得的成果与浙江省考古所立足于浙江地区古稻田研究的长期学术探求和坚持是分不开的。施岙遗址共发现了三个时期的古稻田,除了大植物遗存的常规测年,还要在植硅体的年代测定方面进行相关工作。另外,希望在古稻田内找到特殊的脂肪酸,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测年研究。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刘斌教授认为,近几年余姚地区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包括井头山遗址、施岙遗址的发掘,姚江谷地的拉网式调查也发现了很多新的遗址点。希望能进行大遗址规划,纳入到国家大遗址保护名录中。田螺山、井头山、施岙遗址的距离非常近,虽然年代上有差别,但是在地理上应该存在关联。施岙遗址古稻田的范围那么大,又存在很多“标准化”,那么相关的居住遗址在哪里?应该从大遗址的角度来考虑,除了本身的稻田研究之外,要在附近区域进行相关遗址的调查。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林留根所长表示,看到了施岙遗址古稻田发掘现场非常震撼,刷新了大家对史前稻作农业的认知,这是浙江考古所在长期积累过程中取得的巨大学术成果。施岙古稻田面积大,发掘面积也大,考古方法在大面积基本建设考古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世界上年代最早、面积最大、最为系统的古稻田的定位十分准确,没有想到崧泽时期乃至河姆渡时期就有大面积的古稻田。稻田系统由“井”字形路网和灌溉系统组成,一方面体现的是技术管理,另一方面体现的是行政管理,需要聚落考古、科技考古来解决细节问题。这一特定区域,几千年来一直被作为农田,早晚期的农田是否具有相同的概念,也值得研究。这么大的规模与整齐划一的田块,定居在这里的人是什么样子?这里是不是“国营农场”?要从更大的区域范围内来讨论。施岙古稻田,刷新了认知,凸显了河姆渡这一区域的特色。

上海博物馆陈杰副馆长认为,施岙遗址古稻田的发

文档评论(0)

158****644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