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有“模”有样 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让数学课堂有“模”有样

小学数学教学中“模型”思想的建立与渗透

摘要:数学是模型的科学,学数学就是学习模型化的过程。数学家布克说过:“模型化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他处于所有数学应用之心脏,也处于某些最抽象的纯数学的核心之中。”新课标也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突出“模型思想”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内容。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化的意识,培养学生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模型思想建模渗透

数学的“模型化”就是将原本复杂的、具有现实背景的或多样化表现形式的问题本质化、简洁化、一般化,并最终以数学符号、语言、关系式等形式表达出来。“小学数学中的所有内容都是现实世界中数与形及其关系抽象的产物,都是反映一些事物共性的数学模型,主要表现为概念、法则、公式、性质、数量关系等。”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师应认识到,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既是“数学化”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创造数学、提升数学运用能力,提高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小学数学教学中,模型思想的树立,不仅对学生养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基础。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技能,积累活动经验,更应重视知识获取的过程,感悟其中的“模型”思想。那么从哪些方面培养学生建构“模型”意识,渗透“模型”思想呢,结合平时的教学,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精琢细磨概念建模

小学数学知识尽管比较浅显、易懂,但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孩子来说,并不那么容易,尤其是一些数学概念,它反映的是客观现实中数学关系的本质属性。“每个数学概念都是一个模型”。因此概念的教学尤为重要。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不能只重结果、轻过程,而应遵从孩子“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则,经过感知对象、建立表象、抽象本质、文字(符号)表征、和概念内化这几个环节。

以“轴对称图形”一课为例,课堂可以从蝴蝶、枫叶、飞机、脸谱以及常见的汽车标志等孩子们熟悉、感兴趣的事例引入,先让孩子们仔细观察,初步感知它们都有什么特征,并让他们折一折、画一画、分分类,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共同点又是什么,初步形成对“轴对称”的“表象”。其次引导学生对感知到的“对称”进行深刻的探讨、交流,寻找画下来的这些平面图形共同特点:即对折后两边可以“完全重合”。利用这一本质特征,从而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对折后可以完全重合的图形”。此时老师也可以放慢节奏,让孩子想象并感悟“完全重合”是个什么样子?“你还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接下来让孩子们对前面研究的图形继续探究、验证、分类,孩子们会发现有的图形“对折”后并不能“完全重合”(如某些汽车标志),不符合“轴对称”的条件,也就不是“轴对称”图形了。这种反复的思考、探究,让学生对“轴对称”模型的建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样既注重学生的观察、操作等探究能力的培养,也给了学生充分的体验和感悟空间;不仅很好的理解了“轴对称”的概念,还帮助孩子们准确找到了对称“轴”的位置。在后面课堂练习中,再通过“剪一剪”、“画一画”、“做一做”等创作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实现创新教育。

教学“乘法”这一概念时,我也是引导学生观察:2+2+2,5+5+5+5,3+3+3+3+6等算式,先进行充分感知,再组织学生算一算、分一分。有了初步的认知和分类之后,教师再“请你也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说说它们的共同特点”,引发学生思考,建立关于“乘法”这一概念的表象。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后,交流“这些算式有什么规律”,“这些算式可以由哪些因素决定”,帮助学生思考、归纳。此时“乘法”概念的模型已经呼之欲出。找到本质属性后,再启发:怎样将这些“相同加数的连加式”用更简洁的算式表达出来呢?“乘法”的表达形式便水道渠成。一系列的课堂活动,给学生充分时间和空间去感悟、体验,对理解乘法概念的意义,建构乘法算式的“模型”,是必不可少的。

概念“建模”的过程,既训练学生的动眼、动脑、动手等能力,也充分经历观察、操作、感悟等过程,真正实现概念内化的目的。相信经过如此的“精琢细磨”的设计,学生一定能在概念学习的同时,体验到数学“模型”存在,“建模”这颗“种子”自然也会深入人心。

深刻探究规则建模

数学规则主要表现为法则、定理、公式、性质等,是运算、推理与论证的依据。小学数学规则的建模教学中,教师要先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发现规则的具体例证,再组织、引导学生对例证进行探索与交流。学生则通过观察、探索、演算、由直观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逐步发现事物间的关系或规律,经归纳、猜想、验证,用简练、准确的数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