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病理学课件).pptx

传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病理学课件).pptx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肾综合

征出血热

目录Contents

概述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

①好发季节:冬季高峰,其他季节散发

②好发地点:多发生在低洼潮湿、近水多草的荒草地带

③好发年龄: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以从事野外工作、

20~50岁的男性青壮年最为多见

④临床表现:以发热、出血、休克和肾的衰竭为主要表现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因

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传播途径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发病机制

病毒通过β3整合素介导进入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进一步繁殖后进入血流,引起病毒血症以及多脏器损伤。

主要作用为:

1.病毒及其产物直接损伤作用→感染脏器损害

一、基本病理变化:全身小血管广泛损害引起的出血性炎症,以毛细血管病变最突出。

病理变化

(1)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坏死;

(2)血管明显扩张充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微血栓形成;

(3)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脆性增加引起广泛性水肿和出血;

(4)病变组织炎症反应较轻微,间质内可见少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二、各器官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

(1)肾脏:是HFRS损害最常见的靶器官

肉眼:肾脂肪囊呈胶冻样水肿;肾体积增大,表面可见点状出血;切面:皮质苍白色,髓质暗红色。

镜下:髓质小血管高度扩张充血,间质水肿和出血;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部分病例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和间质小血管内微血栓形成。

二、各器官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

(2)心脏:心肌纤维不同程度变性、坏死;右心房和右心耳心内膜下广泛出血。

(3)垂体:垂体前叶充血、出血和片状坏死。

(4)肾上腺:皮质和髓质充血、出血;皮质坏死和微血栓形成。

(5)肝和脾:充血、出血,肝细胞坏死灶。

(6)脑:实质充血、水肿和出血;部分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胶质细胞轻度增生。

临床病理联系

3.休克:多在发病后的3~7天出现低血压休克,热退病重是本期的重要特点。

主要表现:面色苍白、心慌、多汗、脉搏细速、血压下降。

临床病理联系

4.急性肾衰竭:

经过:

①少尿期:多发生在起病后第5~9天;表现少尿、无尿、代酸、氮质血症;此期病死率最高,常因尿毒症死亡。

②多尿期:发病后第12天左右进入多尿期,约持续2周;

③恢复期:发病约3~4周后,症状和体征消失。

结局

随着诊断和救治水平的提高,目前在我国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死率已大为降低,据统计在3%~5%左右。常见的死亡原因有大出血、休克、急性肾衰竭、心力衰竭、肺水肿以及继发感染等。流行性出血热治愈后可获得稳固而持久的免疫力,一般不会二次感染发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学而思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学而思之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