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与指导(第二课时) (1).docxVIP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与指导(第二课时) (1).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2/NUMPAGES2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与指导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能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过程:

一、品读文句,交流感受

1.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过渡:上节课大家读《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时就猜测到作者是一个有好奇心、爱思考的孩子,读过课文后就更坚信了自己的猜测。大家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感受到的?我们来交流一下。

预设1:从“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这些句子里可以看出“我”特别喜欢思考。

预设2:从“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这句话中也可看出“我”特别爱问问题。

3.提问:大家找到的这些句子都是对“我”哪方面的描写?

4.追问:连起来读一读这些心理描写的句子,除了能感受到“我”爱思考,还有什么发现?

预设1:“我”每次思考都会经过推理和论证,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预设2:“我”是结合生活实际来思考的。

5.启发思考:这一系列的提问之间有关联吗?(“我”的思考是逐步推进的,即不是单一的一次思考,而是连续不断的)

6.小结:大家不仅抓住课文中的语句来感受人物的特点,还学会了将这些语句相互关联起来进一步认识“我”的特点。我们要继续运用这样的方法来读课文。

设计意图: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从文章中找到相关语句谈感受并不难,但是要把这些语句联系起来去进一步认识“我”的这种思维特点是需要引导的。这种综观全文、前后勾连着读文章的方法也是要学习的。

二、结合事例,表达观点

1.学生批画相关语句,并将它们联系起来去进一步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引导学生联系“我”的几次提问感受“我”不仅是一个爱思考的孩子,还是一个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孩子。

“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

我问:“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为什么呢?”我又问。

我继续问:“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3.引导学生从“我”的想法中感受“我”的天真烂漫——心中充满了奇特的想法。

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4.指导学生加上提示语朗读9—16段,还原对话情境,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进一步感受“我”的特点。

有一回,父亲又把表打开了,我(惊喜又疑惑地)问:“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为什么呢?”我(抬起头盯着父亲)又问。

5.引导学生抓住“我”的心理变化感受“我”内心的好奇。

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

教师相机提示:从“一天比一天”“越……越……”“痛苦”“加速跳动”这些词或短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6.引导学生联系第1自然段感受“我”非常善于观察,并且能够经过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

让学生联系全文内容寻找具体事例,旨在引导学生对“我”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样的阅读会给孩子开放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学会在阅读过程中不但会提炼观点,还能用事实印证自己的观点,并力求清晰地表达出来,从而获得对人物全面而客观的认识。

三、联系生活,体会结尾

1.引导学生理解“这样的话”。

(1)“这样的话”具体指哪句话?

(2)结合课文或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15、16自然段的理解。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想自己是否也说过类似的话,并和同学进行交流。

(1)启发:你在什么情况下也说过类似的话?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预设1:小时候我看了《飞屋环游记》,我对妈妈说:“给我很多很多气球,我也要飞到天上去。”

预设2:我在幼儿园做了个有趣的实验,于是高兴地跟爸爸妈妈说:“我会做实验了!我是科学家了!”

四、总结方法,启发收获

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抓住描写人物的语句,圈画关键词,并将这些句子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全面、深入地感受到了“我”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冯至小时候是个有好奇心、爱思考、善观察的孩子,这样的品质对他今后的人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我们也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不断思考,从而成就自己的人生。

板书设计:

文档评论(0)

150****123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