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复习教学设计.pdf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复习教学设计.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考文言文实词复习教学设计

一、命题透视

与现代文一样,文言字词是组成文言文最基本的材料,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语言的不断演变,文言字词的意义及用法也与现代汉语中

的词语产生相当的差距。因此,文言字词就成为理解文言文中难以突破而又必须

突破的一道障碍,若不排除这一障碍,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就无从起步。

文言实词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国家教育部颁发

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

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

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这一精神,随着中考改

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

根据《课程标准》、各地考试大纲及近年来的中考试卷分析,今年及今后对文

言实词的考查将呈这样几个不变的趋势。一是对文言实词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

运用的趋势不变;二是考查对象为常见的实词的趋势不变;三是题型重具体释义

(含句子翻译),轻选择、判断的趋势不变;四是命题的文本材料由课内向课外迁移

的趋势不变(但考查的知识点仍是课内文本材料中的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

1、熟悉中考文言文实词考点及题型,明确复习方向。

2、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3、掌握古汉语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三、教学重难点:

尝试自主总结复习方法,学会归类整理

四、教学时数: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十年寒窗磨一剑”,再过65天就是我们中考的日子了,为了打赢这一

仗,我们必须抓紧最后两个月的复习,整理好学过的知识,做到“知己知彼,百

战百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文言词类的复习与整理。

二、分析题型、明确考点

请同学们拿出印有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资料。各学习小组讨论归纳中考文

言文实词有哪几种考查类型。

明确:试题规律:

(1)、题量相对增多,分值增大:

(2)、考点主要分为:古今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虚词、

(3)、命题方式主要为:具体释义

(4)、翻译题实际上是考查对于几个关键的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运用,是对词语

综合运用的考查。

三、考点梳理:

文言实词的考查是中考的重点,主要是对常见的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理

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义。进行文

言实词的复习,应重点注意以下四种情况:

(一)、古字通假现象。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

这种现象就叫通假。表示了准确的意义,但未出现的字是本字,代替本字出现的

即是通假字。

古字通假现象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音同形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2、音同形似: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3、音近形异: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4、音近形似: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二)、古今异义现象。

古今词义的变化,是指由于语言的变迁,相同的一个词在古文中的意思和现

代白话文中的意思相去甚远,这些词原先的意思便是古义,现在变化了意思便是

今义,词的古今词义变化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

如: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2、词义缩小

如:左佩刀,右备容臭臭:古义:气味,今义:气味难闻

3、感情色彩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中性)

今义:言行十分恶劣(贬义)

4、词义转移

如:痛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为仇恨

区分古今词义变化,还要特别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防止把两个连用的单音

词跟现代汉语中形式上相似的双音词混同。如:“无论”。另外,平时要多积累、

多比较,仔细分辨,不要把它们与现代汉语中相应的词在词义上混为一谈。

(三)、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是指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特定的语言环

文档评论(0)

各类考试卷精编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各类考试卷、真题卷

认证主体社旗县兴中文具店(个体工商户)
IP属地河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1327MAD627N96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