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家庭教育中的换位思考.docx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PAGE\*Arabic1页共NUMPAGES\*Arabic1页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第PAGE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2024年家庭教育中的换位思考

换位思索是一种实力。家长面对老师,要换位思索;

老师面对学生,要换位思索;

家长面对孩子,要换位思索,都要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看问题。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家长真正的学会换位思索,真正的做到换位思索。

一、换位思索的意义

1.帮助我们了解孩子的动机,从而真正理解孩子假如我们不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我们就会误会孩子,也没方法正确的回应孩子,弄不好会采纳错误的教化方式。

2.帮助我们体验孩子的感受,从而变更教化行为换位思索其实就是理解孩子,感受孩子。从孩子的立场来看事情,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感受世界,才能有真正的理解,才能改善亲子关系。

3.帮助我们了解孩子的需求,从而关注孩子内心看问题不要只看表面现象,而要找寻现行背后的动机。有时候,换一下位置,站在孩子的这一边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去看问题,多学点育儿学问,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那么我们就更简单理解孩子,能更理性地对待孩子。

二、换位思索的障碍

1.思维定式的影响

换位思索就是要克服“自我中心”倾向,不要以为自己都是对的。不能做主观臆断的推想,不能想当然的想问题。在我们成人世界里,成人是常常犯这样的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的。

2.沿袭上代人教化方式

有类家长靠着自己的阅历来教化孩子,从来没有检查过自己做的对不对。更没有去想,和自己的童年阅历有什么关联。

3.生气时难以做到换位思索

当家长悲观、生气、发怒、心烦的时候,是很难做到心理换位,因为这些是让我们失去理智的心情状态。而换位思索须要冷静,须要可观,而在这种心情主宰下,即使家长知道换位思索的好处,也不能冷静下来理智的、主动地或自觉地进行换位思索。

如何做到换位思索

1.回忆自己当孩子的时候

我们在教化上的许多麻烦都源于成人的“以已度人”,忘了孩子究竟还是孩子。所以,在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先不要急着教化孩子,而是先在脑子里,倒回去想一想,我们做孩子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愿望,有什么要求。这样,才能理解现在的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愿望。

比如:我看到孩子犯错了,先想想,我小时候犯错时,我的父母是怎么对我的,当时我什么感受?我让孩子做事,他竟然不听我的。这时,先想想,我小时候,父母肯定要我去做我不喜爱做的事,我是当时是怎么想的?我打算打孩子时,先不要巴掌落下去,先想想,我以前被父母打时,我心里当时怎么想的,会恨父母吗?会厌烦他们吗?

2.在教化孩子之前,先想想孩子会怎么想

我们的动作比思维还快,这往往简单造成我们教化的失误。因为省略了思索,特殊是换位思索这一个步骤。不去考虑是否能够接受,孩子是否情愿协作。孩子心里是否认同我们的做法。

思索:

我的说话方式能让孩子接受吗?(假如不能接受,那肯定是说话方式有问题。)

我的期望是否是孩子想要的?(假如孩子不想要,为什么不想要?他是怎么想的?有没有更好的让孩子接受的方法?)

提示:在每次要对孩子发出教化行为之前,先把自己降在孩子的位置上。这样提问自己,抓住几个关键性的提问词:孩子能否接受?是否想要?什么感受?什么反应?

3.不要遗忘孩子和我们一样

家长与孩子有相同的须要。因为家长与孩子都是人,所以:

●家长希望得到别人的敬重;

公允对待,孩子也是一样。

●家长希望别人对他们亲善、友善;

孩子也是一样。

●家长希望在做得不好时,有人谅解和激励;

孩子也一样。

●当感到哀思、苦恼、颓丧的时候,家长希望有人赐予支持、劝慰;

孩子也是一样。

4.试着去理解

有时,我们对自己经验过的一些事情总是刻骨铭心,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情会让我们感同身受,会激起我们的共鸣。掀起内心深处的情感。

但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阅历是特别有限的。许多事情我们没有机会去经验,但不等于说我们不行以试着去理解它,多一

文档评论(0)

150****647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