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学情测试卷含答案.doc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学情测试卷含答案.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10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学情测试卷

第一部分(1~2题14分)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共8分)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pèifú)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chuíliàn)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2分)

①(pèifú)②(chuíliàn)

(2)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2分)

①开垦②倦怠

(3)文段中的“荒”字,使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部首检字表检索,应先查部,再查画。(2分)

(4)下面是《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潜”字的四个义项。文段中“潜滋暗长”的“潜”的意思是。(填序号)(2分)

潜qián①隐在水下:~泳|~到海底。②隐藏;不露在表面:~伏|~流|~移默化。③秘密地:~逃。④指潜力:革新挖~。

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共6分)

在世界文字之林中,汉字的确是异乎寻常的。它可(甲)僵硬的符号,(乙)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你看吧,“轻”字很有飘逸感,“重”字一望而沉坠;“笑”字令人欢快,“哭”字一看就是流泪……这些有影无形的图画,这些横竖勾勒的(美妙/奇妙)组合,使人在刹那间走进想象,然后又从想象流出,只在记忆中留下无穷的回味。而在书法家笔下,它们更能生发出无穷无尽的变化,或(挺拔/挺直)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或凝滑如脂。在人类古老的长河中,有哪一个民族能似中华民族一样拥有这么丰富的书法瑰宝?

(1)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2分)

(2)文段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只有才B.既就

C.因为所以D.不是而是

(3)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

第二部分(3~17题56分)

一、古诗文阅读

(一)古诗文默写(6分)

3.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古往今来,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向我们描绘了中华大地上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王维在《使至塞上》中用“,”描绘了雄奇壮观的塞外风光;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描绘了一幅花儿渐放、草儿初长的早春花草图;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用“,”描绘了江上月下的奇特美景。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6分)

4.“塞外风光”常常是古代诗人描写的对象,阅读下面诗句,回答后面的问题。

(1)解释甲诗句中“大漠”一词的意思。(2分)

(2)一切景语皆情语。乙诗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3)丙和丁两组诗句都写塞外风光,但其中描写的内容却不相同,请简要概括。(2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5~8题。(共13分)

【甲】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①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③空隐隐层霄④。障泥⑤未解玉骢⑥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⑦。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⑧一声春晓。

[苏轼《西江月·顷在黄州》]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

文档评论(0)

其其君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小初高各科资料啥都有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