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案 清明-“衡水赛”一等奖 .pdfVIP

三年级语文教案 清明-“衡水赛”一等奖 .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明》教学设计

宁夏吴忠市盛元小学丁海萍

一、连线导入

1.孩子们,我们经常在学古诗,背古,今天,老师就考考大家。

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连一连:经典诗句情系传统节日)谁来连

2.谢谢你,看来同学们对传统文化了解的真不少,除了这些传统节日,还缺哪一个(生:

清明节)没错,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传统节日更是渊远流长,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清明》。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精读感悟

(一)读诗题、知作者

过度:读诗题,知作者,哪位同学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1.杜牧、唐代诗人、字牧之,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师评:你不但向大家介绍了作者的生平,还点明了他的地位,那么“大李杜”是谁

(李白和杜甫)能与李白、杜甫齐名,可见杜牧也是后唐诗人中的佼佼者。

2.他的作品有《山行》、《泊秦淮》、《江南春》、《过华清宫》。

师评:是啊,篇篇都穿越时空,流传至今。

过度: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杜牧的这首《清明》(课件出示古诗)

(二)读古诗、明诗意

1.请一位同学读古诗,教师学生共评正音:纷、人、魂、闻、村。

师:看看红色字体的字,你有什么发现(生:这些字都是前鼻音)

师:真聪明,这些字在读的过程中容易出错,所以朗读时要注意,而且这首诗二、

四两句句末都押un的韵,读起来才朗朗上口。

2.师生齐读、字正腔圆。

3.学习古诗、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及插图。

自学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

②请结合插图和课下注释,同桌互学,想象诗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1.教师引导: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谁能从诗中找出时间、环境、

地点、人物几个要素(或者:此时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预设引读:春雨绵绵,打湿衣衫初春的寒意还未消尽。读

春雨潇潇,勾起了作者淡淡的忧伤。读

正逢清明,作者独自走在这凄风苦雨中,衣衫尽湿,愁绪满怀。不禁黯然伤神。读

2.就在这愁绪满怀的情景下,作者想寻找什么(酒家)

师:是啊,寻一处避雨暖身之所。(喝酒)

借酒消愁,冲淡哀思。读

3.那么顺着牧童所指的方向有什么

明确:有杏花村,那是什么样的村子花开繁盛、热烈、纷飞

4.这样美丽的杏花村,带给作者怎样的感触读

明确:带给诗人一丝丝欣喜,衣衫尽湿,哀思满怀后的一丝温暖。

5.诗人最后是否去到了杏花村我们不得而知,仅仅二十八个字到这就戛然而止,给人

无限遐想,这就是古诗中含蓄的表达方式,有余不尽,含蓄蕴藉。读

(三)读读文、悟诗情

师总结:这首《清明》不仅有雨湿衣衫,清明哀思的忧伤,也有偶遇杏花村的欣喜,

让诗人在凄凉之后倍感温暖。读

三、拓展延伸

一首清明,带给了我们不同的感受,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富于了清明更多

的变现形式,谁还知道,每年清明还有哪些月份

预设:放风筝、祭祖、缅怀先烈、追思先贤的哀愁,有“儿童放学归来早,忙

乘东风放纸袋”的欢乐,还有墙里墙外荡秋千的悠闲,更有踏青郊游的惬意。这就

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魅力所在。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另一番描写传统节

日的佳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件出示古诗。

1.全班齐读古诗。

2.谁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一个传统节日(重阳节)

3.那重阳节在什么时候(九月九日)从哪知道的(题目)

4.在诗中,表现了重阳节的哪些习俗(登高望远、插茱萸)

5.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5****969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