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概论(第2版).pptxVIP

  1. 1、本文档共25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根据相关教材和网络资源整理制作,可作为授课教师的参考资料和专业学生、从业人员的自学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络舆情概论第2版

课程相关本课程主要讲述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机制,综合运用传播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研究方法,揭示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以及正确应对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获得从事网络舆情监测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实际能力。课程目标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塑造学生优良的职业精神品质:让学生了解网络舆情基本理论,掌握网络舆情监测、收集、分析、研判、报告及报送实务。

课程主要架构分为三部分网络舆情基本理论网络舆情实务网络舆情与社会治理

目录01网络舆情概述02网络舆情的的发生03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04网络舆情的传播效果05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引导

目录06网络舆情的监测技术07网络舆情的监测与收集08网络舆情的分析与研判09网络舆情报告10网络舆情信息的分发与报送

目录11网络舆情的政府治理12网络舆情的企业管理13网络舆情与社会形象14网络舆情与突发事件15网络舆情与对外传播

网络舆情概论第2版

网络舆情概述第1章本章要点理解舆情、网络舆情的基本概念,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以及网络舆情传播特点。了解后真相时代网络舆情传播新特征以及事实核查的重要性,由此进一步了解并掌握事实核查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并充分理解网络舆情的社会功能。

01舆、情、舆情字义考证第1节什么是舆情“舆”字最早出现在商代的甲骨文中,本意指车厢,后泛指车。舆与人连用后变成造车的人,称为“舆人”。《国语》记载,“近臣谏,远臣谤,舆人诵,以自浩也。”汉晋以来,“舆”被训释为“众”。《史记》中有“人众车舆,万物殷富”说法。“舆人”也逐渐从造车工匠引申为“众人”。“情”字在《康熙字典》中有二义。一是性之动也,从心。人欲之谓情。《礼记·礼运》中记载,“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二是实也。

01舆、情、舆情字义考证第1节什么是舆情如果从“舆”和“情”最基本的词义出发,二字合用的意思是指“民众的情绪”。“舆情”这两个字作为一个词组连用可以追溯到唐朝。公元897年,唐昭宗的一份诏书中写道:“朕采于群议,询彼舆情,有冀小康,遂登大用。”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历代文献中最早出现“舆情”连用的正式文书。此后,“舆情”二字作为一个固定词组被正式使用,常见于各类封建文书中。《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七。在古代中国,“舆情”一词被高频率使用,是在清朝时期,突出集中在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

01舆、情、舆情字义考证第1节什么是舆情在历代文献中,“舆情”一词多与动词或形容词搭配,有以下三种含义:一是指民众的情绪,如舆情欢戴、舆情怡悦、舆情慰悦、舆情震骇、舆情愤激、舆情愤懑、抚顺舆情等。二是指民众的意见、议论、态度,如未契舆情、未惬舆情、徇舆情、俯察舆情、狥舆、察舆情之向背、体访舆情、博采舆情、舆情尽达等。三是泛指民众的生产生活情况。相对而言,这种含义更加宽泛,只出现在特定的场合。如康熙南巡后,在《虎丘》一诗中道:“停辇舆情问,开轩畎亩赊。笙歌陈勿用,意使尽桑麻”。

第1节什么是舆情02舆情概念2003年“孙志刚”事件引发了全社会对舆情的关注。2004年,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了加强舆情管理的要求,至此舆情开始被广泛知晓。业界和学界对于“舆情”的不同定义王来华: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第1节什么是舆情02舆情概念张克生:国家决策主体在决策活动中必然涉及的、关乎民众利益的民众生活(民情)、社会生产(民力)和民众中蕴涵的知识和智力(民智)等社会客观情况,以及民众在认知、情感和意志基础上,对社会客观情况以及国家决策产生的主观政治态度。丁柏铨认为,舆情即民意情况,涉及公众对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尤其是热点问题的公开意见(外露的部分)或情绪反应(既可能外露又可能不外露的部分)。它是社会脉动和公众情绪的自然而然的流露和体现。

本书定义:舆情是社会公众通过一定载体表达的关于特定事件或话题的个人认知、意见、观点、态度、情绪和信念的集合体。第1节什么是舆情02舆情概念刘毅: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互联网舆情网络舆情第2节什么是网络舆情02网络舆情概念

网络舆情主体网络舆情客体网络舆情载体第2节什么是网络舆情02网络舆情构成要素网络舆情主体是网络舆情的传播者,指所有能够接入互联网且能自由表达的社会公众,包括网民个人、网络意见领袖(也称之为网络大V)、网络推手等。

网络舆情主体网络舆情客体网络舆情载体第2节

文档评论(0)

139****198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副教授、一级建造师持证人

一线教师。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6月21日上传了副教授、一级建造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