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张婷婷省赛获奖.ppt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济南市2020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网络学习资源高中语文一年级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张婷婷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监制六国论(3)

一二三疏通文意,明白作者的观点和论据。学习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的含义,总结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封赏)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礼遇,名词用作动词)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为……所,表被动)秦人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之所劫(胁迫,挟持),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治理国家的人)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第四段承上启下,在上一段假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假设,并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这个历史教训,为下文借古讽今做铺垫。六国论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状语后置),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如果)以天下之大,下(降低身份)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先例),是又在六国下矣。文章前四段是史论,是蓄势;本段为借古讽今,是目的。作者通过六国与宋王朝的对比,委婉讽谏当朝,勿蹈六国破灭的覆辙。六国论

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第二部分(2、3):论证中心论点。第一层:论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层: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第三部分(4、5):作出结论。第一层:总结历史教训。第二层:讽谏北宋王朝。理清结构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赂秦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数量上程度上道理上齐亡之事实燕亡之教训赵亡之悲剧(总分)(第一段)(总分)(第二段)(总分)(第三段)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第四段)(引古)(递进)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第五段)(讽今)(并列)不战胜负判智力孤危败亡中心论点分论点事实论断结论(分总)

六国论作者生活在北宋真宗、仁宗、英宗时期。其时,宋王朝虽然经济上比较富庶,但统治者重文轻武,轻视州郡武备,军事上屡战屡败,面对外敌空前的软弱。作为正直的知识分子,看到北宋王朝的“为国者”被辽、西夏等强敌积威所劫,以物赂敌,以财资敌,换取一时苟安,苏洵内心郁结,忧思不尽,于是借六国旧事针砭当下,写下了这篇名文。作者先论证六国的灭亡,由于赂秦,然后提醒治国的人应当吸取这个历史教训。读这篇文章,应该明确作者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思考:苏洵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请大家认真完成课后练习题,落实本课文言基础知识,背诵全文。作业

谢谢大家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济南长清一中张婷婷2020年5月

文档评论(0)

中小学K12教育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