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企业并购动因和绩效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5200字.docxVIP

2024《企业并购动因和绩效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5200字.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企业并购动因和绩效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目录

TOC\o1-2\h\u15981企业并购动因和绩效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

15013一、国外研究现状 1

886二、国内研究现状 2

584(一)并购动因研究现状 2

1264(二)并购绩效研究现状 3

7887(三)平衡计分卡研究现状 5

19999三、研究综述 6

一、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学界关于平衡记分卡的研究起步更早,实践经验也较为丰富,从发展历程来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平衡记分卡诞生之初,通常被用于改进企业绩效考核水平,这一阶段的主要成果是明确了框架的4个维度;随着平衡记分卡的不断完善,它也开始作为战略图工具得到了企业的普遍重视,使以往指标衡量的问题迎刃而解;再然后即演变为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战略执行工具。

平衡计分卡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公司ADI为达成预期战略目标,进而提出的质量提高项目(QualityImprovementProcess)。管理层立足公司实际情况,厘清了达成战略目标所涉及的若干要素,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经营绩效计划,这正是平衡记分卡的前身。

Kaplan、Norton(1992)又在此基础上总结和完善了平衡记分卡相关理论,并发表了《平衡记分卡-驱动绩效指标》一文【1】。两人先后对通用电气、惠普、杜邦等十余家美国公司的积分卡展开了研究,最终提出平衡计分卡有助于提升企业绩效考核水平[2]。同时,他们在文中明确了平衡记分卡模型应包含的四个维度,分别是财务、顾客、内部运营以及学习发展[3]。随后,二人又开始观察平衡记分卡在实践中的应用,并将所见所得汇总为《战略中心组织》,正式将平衡记分卡上升到组织管理工具的高度上[4]。

到了2004年,《战略地图—化无形资产为有形成果》一书又着重讨论企业远景及战略,使该领域的研究更加完善,并真正形成了系统的战略执行理论[3]。

StanDavis和Tom,Right(2005)则将目光瞄准银行,观察发现借助平衡记分卡开展绩效考核的银行整体经验绩效显著优于其它银行,由此他们得出平衡记分卡在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中的作用不容忽视[5]。

Caves,Mueller(2014)对合并后公司的经济利益、市场份额等进行了研究,都得出相同的结论,并购没有提高新公司的业绩,也没有增加市场份额[6]。

kruse.TimothyA.(2015)分析了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69家公司的表现,研究表明,兼并和收购可以改善双方的经营业绩[7]。

Wright,Mike(2016)对早年间美国发生的1100个并购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在并购后,公司的盈利能力一直在下降,特别是在合并后的五年内,超额收益率降低速度加快,己降低到负数程度,研究认为并购不会改善公司的收益,会使公司的业绩下滑[8]。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并购动因研究现状

并购动因在不同的经济大环境下往往有较大的差异,但最终目的往往是未来实现企业的最好发展预期,提高竞争力,增强自身实力,实现正向的动因效果。张艺(2020)选取携程并购去哪儿为案例进行分析,对双方并购过程人为的划分为三个阶段,将每个阶段的业务收入构成、股票价格等因素进行细化研究,最终与并购的三方面动因进行细致的对应,得出并购绩效的最终结论[16]。刘升福、刘国新(2015)则认为,通过并购可以有效减轻企业的市场竞争压力,同时使其市占率显著提高,甚或达到垄断的程度[13]。

有部分学者不局限于对国内企业并购进行动因研究,而是随着大环境的变迁发展将研究目光放远至跨国并购领域,分析其动因及绩效。陈凯(2020)着眼于海外的并购市场,选取了有色金属行业为出发点,通过对资本成本以及财务数据的综合性结合研究,得出并购后出现正向绩效的结论,较好的发挥了前期预定的正向并购动因[34]。廖运凤(2018)通过对近年来跨国并购案的总结分析指出,跨国并购的动因不外乎拓宽市场、优化管理、整合资源以及引进技术[15]。张乃平、万君康(2005)也侧重对跨国并购的研究,他们指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目标企业的某些核心竞争力是并购企业所不具备的,为了以更短的周期和更低的成本获得上述竞争力,最终促使企业进行并购[12]。魏涛(2017)表示无形资源是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而积极开展海外并购则能帮助企业优化无形资源系统,从而提高它们的竞争力[14]。

除了普遍的并购现象研究,针对于某个特定行业进行深度挖掘研究,更能发现这一行业的特殊性并购动因、发展趋势、绩效结果等个性化现象。郑琳倩、吴益兵(2014)则聚焦互联网行业,在研究中他们回顾了2011至2013年间互联网企业并购案,并深入探究了并购的动因。研究发现,互联网企业并购案虽涉及金额较大,但实际上品牌、人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021271230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关注原创力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